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两米布用几个圈圈,20个圈圈创新创业

青葱的岁月伴着浓浓的乡愁

小时候住在农村,一年请三次长假,分别是——小麦假、秋假、年假。说到小麦假期,老师会安排每个学生放假回来带5-20斤小麦回来。他每次都说,麦子不能从家里拿,要在地里、路上捡,谁捡得最多,谁就有奖。

小麦假期是家里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小麦收割是体力活,而天气又是最热的时候,我们得赶时间。如果突然下大雨,一年的努力基本就泡汤了。

1986年6月9日,大人们正忙着割麦子,孩子们基本上帮不上忙。他们只从家里煮了些水,来回跑。割过的麦田里,麦茬很扎人,孩子们不敢进去。最后,几个家庭互相帮助后,小麦终于被割下,送回地里。

小时候,早餐和昨天一样。快速吃完后,我去了摊位,那是为了把麦秸均匀地铺在现场。曝光后,我把麦秸翻过来,让卷轴碾过。我用了更少的工具,一辆架子车,一条小麦沟,铁叉子,草帽和铝水壶。太阳很毒,所以我走在田野里更低。邻村的胆小鬼骑着自行车去地里卖冰棍。他够不到汽车座位,他挖出了一辆自行车。豆沙冰棍5分,奶油冰淇淋1毛。我想吃冰棍,问我想吃哪颗牙。

交易会结束后,该吃午饭了。我妈妈中午擀面条,但是吃不饱。我把冷面包蘸上芥末水,这让我觉得很香(不是香奈儿)。我喝春瑞茶,抽金丝猴烟。我妈洗了锅,没有油和水,我也不需要洗洁精。我把农具放在架子车上。马上就要开始了。这一次,我们需要更多的农具,比如扫帚、铁叉、六叉、叉子、箭叉、推坡、木铲和耙。每个农具都比其他农具好,农具装在一整辆车上。田,就是用铁叉把地上的麦秸翻起来,把桔黄色的麦秸堆在田边,然后把小麦和麦麸的混合物推到田中间,就是连田。休息的时候买了一根冰棍,融化的很快,丢了三根冰棍。它甜到我的心,凉到我的脚。

我村的场景都集中在村东。60英亩的光场是我见过的最大的广场。根本不需要穿鞋。赤脚走在土窝里又软又热。当时不缺。我们的一群伙伴,不分男女,赤膊上阵,只穿短裤,开始在不同的国家作战。他们帮助两个架子和车轴一起制造四轮战车,追逐和夺取城市,堆积小麦橘子和星星。当我在带兵打仗时刮起了风,战争必须立即停止。

刮风的时候,我开始逆风举田。我妈在我旁边玩扫把,木铲举起来了。小麦和谷壳是自然分离的。一些不听话的包皮小麦被扫帚扫到了另一边,小麦一点点堆积起来。谷壳被风吹到海滩上。我在沙滩上打滚,没有系鞋带。谷壳落在我身上,似乎在雪地里游荡。当干净的小麦堆积起来时,天已经黑了。我在麦子旁边坐下,脱下鞋子,把鞋子里的麦子倒在麦堆上,叫我去田里。我非常兴奋。我回家抱了被子,把架轴放在麦堆里,在车厢上铺了个袋子,然后铺好被子。我开始和一群人吹牛。上次谁的西瓜被偷了,如何烧青蛙,如何有效欺负女同学?

小麦收获后,我家有四种小麦:1。籽粒饱满,无草籽的种子;2、口粮,干净、饱满、味道好,我妈说小燕6号蒸馒头,可以铺煎饼和蒸皮;3.籽粒干净、产量高的小麦;4.它枯萎了,用来做西瓜和豆腐。

换副食,还用于我勤工俭学。我至今没有勤工俭学奖,没有得到拔帽钢笔。


1996年6月9号,收麦已经有机械了,割倒机把麦秆割倒,整齐地铺在地里,我屋买了四轮拖拉机,拉麦秆很方便,碾场也用我屋里的拖拉机,碾场要有技术,不是简单转圈,摊好的麦秆都要碾到,但不能把某一片碾重了,碾重了就把麦秸碾烂了或者把场面碾烂了,碾场就象是拿笔在纸上画圈,要把纸画满但不能把纸画烂,要有真功夫。我最乐意干的事情就是开着四轮碾场,碾场时可以偷偷抽一支窄版烟,还可以买个脆皮冷饮,我已经长大了,有点零花钱了。



2006年6月9号,天南海北的新疆-2开到我村里,把麦场挤的剩下最后一小片了,村里再也不用割麦、拉麦、摊场、翻场、碾场、起场了,那些铁叉、木锨、扫帚都靠在了墙角。村里人闲下来打麻将,我妈不愿意用收割机,说收割机糟蹋大,倒倒麦割不净,碾完场留点麦秸还能就火,我大说收割机花不了多少钱,收割机就收了我家里大部分的麦子。我妈割了庄南的二亩麦子碾了场。



2016年6月9号,收麦已经不需要场了。我给我妈打电话问啥时候收哩,我妈说明儿,我到屋时我大在门口给洋柿子打芽子,我妈在看电视,我大跟我进了屋,我问麦收了没?我妈说收毕了,麦都叫车送到西头面粉厂了。我和我大开始喝茶,我大说甭给他再拿茶叶了,说我的茶叶味道淡,我点了烟抽,我大说烟抽多了不好。我和我妈说的最多,问我老二啥时生,叫我走时带些自家的蔬菜,说没有打药,没有施化肥,说现在政策好了,政府每月给他们老人有钱哩,够花了,不要再给他们钱了,问我想吃啥饭,给我说他最近在看好先生,说孙红雷演啥都象,我妈说她每天都跳佳木斯,我和我妈说话时我大只是呵呵笑。我妈叫我走时带上几代面粉,我说不用了,我大说我懒怂。我走时,我妈给我带了些菜,我大从村里拿了些鸡蛋和一只老母鸡给我,让我吃完了再回来拿。


我很想再起一回场。



三十年前收麦子的作文


每年的六月,是高考、中考决战的时节,也是故乡收获麦子的时节。


我的故乡是一个偏远的农村,乡亲们以种地为生。麦子和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乡亲们都说麦子是最好最省事的庄稼,因为把种子在秋天撒下去后,就等着来年收获,不用去精心的施肥,锄草。


今年是个好年,放眼望去,田野里到处是金黄的一片,微风吹过,一阵阵麦浪此起彼伏,在太阳的照耀下特别好看。天气很好,乡亲们带着草帽,拿着镰刀,弯腰在麦地里割麦子。


大刘嫂子直起腰冲着旁边偷懒的小二刘道:


“看吧,不好好学习就只能当老农民了”


“农民怎么啦,靠自己的双手干活,不偷不抢”


“你这么懒,种地能有好收成吗”


“嘿嘿,妈,你放心,我会好好努力的”


“你这孩子,就会说,你看看人家婷婷多好,学习也好,在家也干活。”小二刘冲他妈妈吐了个舌头就又老老实实割麦子了。


我和弟弟妹妹在自家地里割麦子,这几天的忙碌我们都晒黑了许多。但是我们很开心。累了就跑到田埂上站一会儿,看看别人家的麦田,再看看太阳和蓝天。割完一块地以后,就要装车弄到场上去打麦子。


小的时候家里还没有农用拖拉机,都是用两个轱辘的板车拉的。每次爸爸的肩上都会留下深深的一道印痕,那是粗粗的绳子勒的。后来买了农用拖拉机以后爸爸就不用那么累了。爸爸开拖拉机的样子可帅了。大家把麦子拉到场上以后,把麦子均匀的铺在场上,准备打场。打场就是用一个圆的石磙压,把麦粒给压出来。乡亲们的场都在一块,每家场上都会堆高高的麦垛。


夜晚很快来临,夜空中出现了很多很多小星星,青蛙的叫声,蝉的声音,拖拉机拖着石磙来来回回的声音,还有爸爸唱歌的声音,我们坐在草垛旁边,看不清爸爸的样子,只看到爸爸嘴角忽明忽暗的烟火,一圈又一圈,很开心。


妈妈拿着手电筒给我们带来了凉水和晚饭。冰凉的井水喝着心里好舒服。妈妈做了韭菜盒子和土豆丝,香喷喷的。妈妈说,孩子们,你们要好好学习,以后不用这么吃苦。爸爸妈妈,我们以后好好努力,让你们过好日子。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麦收季节是一年里最忙的时候。那个时候没有什么机械化工具,基本上都是靠人力收割拉运麦子。



富有劳动耐力的村人把麦子一镰一镰收下来,再用架子车运到场地里,然后套上牲口拉着石磙一遍一遍地碾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沿袭的农耕收获方式。



经过繁琐的程序,最后才能见到金灿灿的麦粒子,正应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话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的今天,过去麦场里那些活儿早已不见了踪影,但是一到麦收时节印在脑海里的麦场里那些活儿,仿佛影像一般还会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当布谷鸟欢快鸣叫、麦叶渐渐泛黄时,村里的家家户户便忙乎着造场。这是麦收工作必须进行的第一步,就像一场大戏要演好必须有一个施展的舞台一样。场地是临时造的,一般先把临近路边的麦子地腾出一片来,先用铁筢子或耙翻个遍,打碎坷垃,用石磙碾平,然后泼水渗透,洒上麦糠。在石磙后面缀上成束的柳枝条再碾,直到把场地碾得平平的,场面越硬越好,不能有一点浮土。




造好场后,要抓紧时间收割麦子。因为麦收季节,天气炎热,雨水也会多起来。一旦碰上连阴雨天气,到嘴边的麦子就会溜掉。农村有一句话叫做“龙王嘴里夺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麦子运到场里,一个重头戏就是碾场。碾场必须赶在晴天,印象里那个时候村人早上就会把场地扫干净,到太阳八九点钟的时候,等场面晒干以后开始扒麦垛。


在过去,碾场的时间很长,一般要十天半月光景。所以麦垛都垛得很高,一般有一两丈高,上面收拢成一个圆顶,中间高四周低,便于雨水下趟。霎时间,田野里耸起了一个一个麦垛,成了一道风景。因为麦垛高,垛垛时要有一个人踩垛,这样才能垛得瓷实,不至于歪垛。因为麦垛高,扒垛时很费劲。要先用抓钩锛起来,拉下来放到地面上,再用三股木杈把麦子挑到场地里。扒垛时很有讲究,要会使用巧劲,顺着麦茬口扒,省力气;如果逆行扒垛,费力很大,细思一下,看似不起眼的活计,里面有好多学问呢。



摊场也有讲究,要摊得均匀,薄厚一致。不能厚了,厚了碾场碾不透;不能薄了,薄了石磙会把场地碾坏,还会碾烂麦粒。摊场不能摊到边沿,一般要留四五尺,以免石磙碾场时把麦子扑散到场边浮土里。摊场时要把麦秆挑起来,然后再抖落下来,不能有死疙瘩麦秆。整个麦场要摊得圆圆的,因为石磙在畜力的拉动下转的是圆圈,这样摊场可以保证把麦子碾得均匀。



摊完场,晒大约两个小时左右,还要翻一下麦子,为的是把麦秆晒透,碾场时可以尽可能地把麦粒碾掉。 以前的碾场基本上使用的都是畜力,当时的畜力在豫东就是马驴骡牛。上午十一点半左右,开始套上牲口碾场。


碾场要细细地来,不可性急。套牲口时要把走得快的牲口放在外面,譬如马驴骡,慢的牲口譬如牛,要套在里面。用绳子把牲口的缰绳连接起来,便于它们步调一致,确保力量朝一个地方使用。靠里面的牲口缰绳还会接上一段绳子,碾场的人手里紧抓着这根长绳,这是为了控制牲口的走向。碾场的人一只手拿着长长的鞭子驱赶牲口,一只手紧攥着缰绳,口里还要吆喝着赶牲口的号子,让石磙一圈一圈不留缝隙地碾过摊好的麦子。



整个摊的麦子碾过一遍后,这时使唤牲口的会卸下牲口,把牲口赶回家喂一下,农忙时节还会给牲口加点大料的。 趁此机会,留在场里的人要把碾过的麦秆翻一遍,这叫做翻场。


翻场时要把麦秆挑起来抖落一下,把里面的麦粒子抖落下来,落到场的地面上,这样便于再次碾压。翻场时要留出一个毛道,一般有一二尺宽,顺着一个方向,把麦子从这边翻到那边。翻场时一般要几个人来做,目的是为了让牲口连续干活不误工。


大的场面,这边牲口碾着,那边可以翻场。这边翻好,那边也碾好了,马上可以到这边继续碾场。翻好场后要围着摊的麦子整理一下,尽可能整理成圆形或者椭圆形的麦场。碾过的麦子体积缩小,所以翻过场后尽可能缩小麦场的面积,利于提高碾场的速度。



第一遍场翻好后的这段时间是一天里最热的时候,碾压的麦秆经过暴晒,很快干透,利于下一次的碾场。吃过午饭,农人要赶上牲口迅速下场碾场。


碾一遍翻一遍,一般碾上四五遍就可以了。碾第二遍时开始在石磙后面挂上落石,目的是尽快把麦粒子脱落下来,直到把麦秆碾劈碾成麦秸,变得洁白光滑,变得柔软轻飘。这个时候麦子已经碾掉十之八九了,到下午三四点时牲口开始下套,站在一边歇着,接下来的任务是起场。



起场前要先把麦秸细细翻一遍,尽可能把夹在麦秸里的麦粒抖搂出来,还要把麦秸集合成小堆,农人把小堆麦秸叫做麦朴子,集合成麦朴子是为了便于搬运。选好垛麦秸的地方后,即开始以麦秸垛为基点扇形向外面扩散。


起场要快,一般需要几个人集中来干。这时候还需要一个人踩垛,便于把麦秸垛垛得高高的。麦秸比起麦秆柔顺的多,这一次垛垛比起垛麦秆要容易点。垛太高了,麦秸挑不上去,需要把麦朴子举过头顶,往垛顶撂过去。



场里的麦秸全部起干净时,要进行圆场的工作,用大扫帚围着麦场一周向麦场里面扫去。下面要用耧杷从麦场周围往里耧,这样做是为了再一次把仅次于麦秸的麦糠分离出来。耧罢后再用扫帚向麦场里面扫,扫不动时把耧杷翻过来推含有麦糠的麦粒,这个活儿很费力,还要一丝不苟,推过后再用扫帚细细地扫干净。直到最后把含有麦粒的麦糠堆成一个大堆,老百姓把这个大堆叫做麦紊子。如果有风,根据风向就可以扬场了。



在过去要把麦粒子从麦糠里分离出来,没有其他办法,就是靠扬场,没有风只有等风。 为了能够赶上风,一些人要睡在场里看场,因为麦子都在场里,可以说一年的温饱都在这里存放,不能出现一点闪失。



说白了看场就是防止偷盗。


我小时候曾经多次看场。一是看场,二是可以趁夜里起风了扬场。在野地里露天睡觉有时不踏实,总担心野地里的蛇或是其他什么小虫子爬耳朵里,不时要用手电在自己周围照一下。还没睡觉时,看着夜幕里的星辰,想象着宇宙里的奥秘,也是挺有趣的。过一会儿,露水会打湿被子,所以睡觉时不敢把腿露出来,一旦受了露水的寒气,会得上难治的病症的。


我有时候很是想念看场的日子,劳累了一天的大人们晚上卷上被单,拎上凉席,到麦场看场。大人们白天干活太累了,他们摊开铺盖,倒头便睡。也有人家扯上灯盏,连夜在场里干活。没有睡意的则蹲在场边上聊天,天南海北侃大山,当然谈论最多的还是当年的收成。孩子们在麦场上热闹嬉戏,捉迷藏、逮甲虫,但要不了一会儿,就会被大人们哄去睡觉。这时候麦场开始安静下来。白天的燥热渐次退去,晚风吹过来,凉意细细;各种虫子的叫声杂糅在一起,组成了交响曲;麦田边一行行的树木枝叶婆娑,暗夜里麦香四溢。如果逢上月朗星稀的夜晚,整个田野一片乳白,有风吹过来,没有收割的麦子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可以给人带来万般享受,而这种“睡场”的感受绝对是城里人无法体验的。



根据自然规律,一般到了后半夜会起风,于是看场的会抓住时机,赶紧起来扬场。看准风向后,赶紧把麦紊子推成垂直于风向的长条形。趁着风,要粗略地把麦紊子的大糠扬出去,这时的扬场其实是大概的扬场,这个活儿小孩子也可以干,是个粗活,这是扬场的第一步。不过技术含量也不低,需要扬场的人握紧扬叉,叉满麦糠尽力迎着风头抛向空中,要做到不高不低。


在风力的作用下,麦粒和麦糠分开。麦粒较重,落在麦紊子的前面,麦糠随风飘走,大一点的落在近处,小的飘到远处。扬大糠风越大效果越明显,可以省下好多力气。扬场一般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个人尽力扬,一个人拿一把大扫帚在麦粒子堆积的地方打落子,就是把扬出的麦粒子堆上面的麦秸和麦糠,或者麦余子(带糠皮的麦粒子)用扫帚轻轻扫去,这个技术性要求很高,只能扫出去麦糠麦秸麦余子,不能把麦粒子扫出去。需要眼明手快,小心翼翼,否则不能胜任此项工作。


另外打落子时还要戴一顶斗笠,因为要冒着下落的麦粒子去扫,不戴斗笠,重重的麦粒子砸得人受不了。扬场和打落子这样娴熟的技术,是多年劳动经验的积累,是教科书上绝对学不到的东西。



在我的印象里,八十年代那几年,都是父亲扬场,我打落子。后来年龄稍大一些,我也学会了扬场。把麦紊子里的大糠扬出去后,下面还要再扬一两次,直到把麦粒里面残余的杂物全部清理干净。扬场又是体力活,不能一个动作,要不断换式,这样可以减缓肌肉的紧张程度,做到劳逸结合。等把大糠扬出去后,剩下的麦粒子还不是很干净,这时候需要用木锨再扬一次,晚上看不清,很难扬干净,所以这个活儿一般放在白天。



到了第二天早上,扬出的麦子要趁着天气晴朗摊开晒一下,以免入了仓发生霉变。



场地里那些活儿随着时代变迁发生了很大改变,九十年代后期,村里人普遍用上了手扶拖拉机,石磙也少见了。拖拉机拉着镇压器,碾过的麦子脱粒很快,比起畜力效率不知提高了多少倍。不过其他活计基本上没少,还得造场、摊场、翻场、起场、扬场。



进入新世纪,农村来了一次彻底革命,传统的碾场场面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大显身手的联合收割机,一顿饭工夫就可以收好多麦子,而且打出的麦粒又干净又避免了浪费。主人只需准备好口袋站在地头等着装麦粒就可以了。这样一来,畜力彻底退出了农耕舞台,一些传统的农具也随之退出了历史。



儿时的打麦场,大人的繁忙场,孩子的欢乐场


如果说现在的孩子有充气蹦蹦床,那麦秸垛就是我们的蹦蹦床


无所顾忌,肆无忌惮,藏老猫,不怕磕着碰着



把没有麦粒的麦秸秆堆成麦秸垛,堆出一个既稳定又漂亮的麦秸垛也是需要技术含量的



等过了麦季,依然可以玩耍,没准儿还能摸出俩鸡蛋



有朋友疑惑咋现在才收麦.我里玉米都快抽穗啦.....我给家解答这里豫西区个偏僻山区村....气温比较...麦农作物成熟比较晚....



打麦场片金黄今年雨水丰收年啊...



这种晾晒麦时候搅拌工具.均匀容易容易受到阳光照射....



中午烈日炎炎冒温开始收堆....(普及常识.玉米要晾晒干后.没有余温才能收仓麦晾干后要在中午气温最时候收仓这样容易保存.容易霉烂变质)



狗也开始撒欢庆祝......



中间扫除个两米圆圈..把晾晒麦推到起....



农村孩子就这样...



全家老齐阵......



村里邻舍都来帮忙..这时候就技术活....几个有经验农夫开始扬场..



我试几......确实有难度....



扬起来缕金黄..听麦粒沙沙作响...篇美妙乐章..



扬起来以后要用扫帚及时出去没有脱粒麦粒....




家都热汗流浃背...看收获成功.....心里也喜悦....




个比喻这堆麦让城市口之家能吃年......



开始簸箕簸箕装袋



看袋袋劳动果实就今年收成



装车也个力气活..袋沉甸甸麦百斤...



开来拖拉机开始往家运输



次也能运太......山路崎岖....安全第...



这抗在肩可件容易事......没有扎实劳动基础....般般有放...



到家...倒进麦囤才真正做到颗粒归仓..


割过麦,也代表着夏天正式来临!



晚上常把桌子搬到外面吃饭,边聊天边吹着晚风边吃饭,可舒服了。



池塘成了天然的游泳池,一到傍晚就有孩子偷偷来玩水了,不过安全是个大问题!



看着就想吃的小白瓜



小香瓜...你还记得这味道吗?



菜瓜,以前基本上加家家户户都会种的



西瓜,自己种的,天然无公害



每天早上可以去菜地里摘些新鲜的豆角,虽然有那么几个小虫子



青椒绿油油的,城里好几块钱一斤呢!


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摘,保证最新鲜!





晚上几个小孩玩老鹰抓小鸡,这情景,可能N年没见过了吧!



偶尔赶个集,卖桃的都是认识的,村里就是这样聊一聊总能找到共同的熟人,好吧,来几斤吧!



怀念场地里那些活儿,尽管单调、乏味儿,又脏又累,但是增长着劳动者的智慧,让人受益匪浅。我的童年也许不怎么斑斓多姿,但我庆幸在父亲的带领下,我学会了场里的那些活儿,尽管现在排不上用场了,但让我掌握了好多劳动的技巧,这在以后的日子里,使我从来没有感到劳动的苦累,倒是能够享受劳动带来的欢乐。消失了场里那些活儿的时代让人感慨时代的前进,那将是一个农耕时代的符号,永远会烙在记忆的深处,也促使现在的人们珍惜拥有的时光。


这样的生活,却是现在城里人天天向往的生活


也是进入城里生活的农村人再也回不去的生活


文字内容:@风云雷电任我行 @大青山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