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年代全集泄露版 创业年代30

杨集村是广东第一个著名的“亿元村”。和村里一样出名的还有前村委会女书记张建浩。从哭到上任37年,她带领村民四次创业,把一个只有150元集体积蓄的贫困村,变成了一个年收入1亿元的富裕村。回顾大半辈子的悲欢离合,张謇说:“入党55年后,我把青春全部献给了杨集村,献给了社会,献给了党。我不后悔。”

文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道军

“好姐姐,有空回来看看。”近日,记者与张建浩一起走进只有两三百米远的杨集村,被街坊四五次拦住,聊起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村里的现状。

1976年,年仅28岁的张建浩当选杨集村党支部书记。这位担任团支部书记、保卫主任的16岁女子突然哭了起来:“那时候,每年都有台风暴雨,但3000多亩地却要养活4000多人。全村的流动资金才150元。我什么都做不了。这家人该怎么办?”

看着胸前的党员徽章,张建浩擦干了眼泪,心想既然关系到成千上万村民未来的重担落在自己肩上,再扛下去就难了。第二天,她去了派出所,把名字从“健康”改成了“建成”,并暗暗发誓要“建成”杨基村。

第一次踏上“高压线”

“那时候,我真的是拿起袖子加油了。”张建浩回忆说,改革开放前,每个人的生活都很艰苦。村民的月薪只有10元和8元,他们的月薪只有2元。于是她和村干部们大胆地迈出了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一步,可以说是踩了“高压线”。到1979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时,杨集村已经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试点村民的月收入已经涨到30元甚至100元。这是张建浩的第一次冒险。

1987年,尝到了第一次喝“头匡汤”滋味的杨集村,率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股份经济组织,募集村民闲置资金创业。从此村民获得了新的股东身份,二次创业热情高涨。杨集村用钱修建了杨集宾馆、广九宾馆等宾馆饭店,发展了工厂企业,生意一直持续到今天。

带村民走出一条新路

“如果有人告诉我阳朔村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我必须说他在胡说八道。”在一些“老广”的印象中,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杨集村还是一片田野。今天看杨集村委会办公室,村民住的新房与珠江新城的摩天大楼一路相连。张建浩感触良多。“一切靠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政策,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

说起珠江新城,话题转到了张建浩在杨集村的第三次创业。20世纪90年代,广州开始开发新的CBD珠江新城,位于五羊新城和珠江新城之间的杨基村。村民彻底“洗脚下地”。

“我建了一个很好的保证,阳朔村会比现在更好!”面对很多村民担心失去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她言而有信,带着村民杀了一条新路——。1992年以来,杨集村先后在海珠、番禺、增城等地征地建厂、办企业,租赁土地发展“三高”企业,经营物业获取租金回报。再次开创先河的张建浩,成为中国农村第一个异地建厂的人。

对她影响最大的领导

今年7月1日之前,这位在党内半个多世纪的老党员非常忙碌,他再次走上长征路,看望老党员,给大众讲课。张謇说,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两位革命老前辈拥有了d

另一位是广东省妇联前主席蓝芳。“她告诉我,作为一名年轻的书记,为了更好地服务村民,你应该更加努力学习。不学习,没有进步,就要掌握新的信息,发展好,学习好科学管理,才能更好地发展村经济,管理好村企业。”在蓝芳的鼓励下,张建浩完成了大学学业,读了本科,白天工作,晚上学习。学生全日制上学时,她上午上课,下午复工,最终实现大学梦。

“入党55年后,我把青春全部献给了杨集村、社会和党。尝尽酸甜苦辣,无怨无悔。”张謇说:“以后,只要我还需要我,我就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