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天津日化用品批发市场 日化批发市场

东北角是天津老城最有名的地方。早年,古镇的四角有四个水坑。古语有云“一坑银子、一坑鬼,一坑官帽、一坑水”,东北角的水坑就是象征财富的银坑。

老天津的人都知道,东北角是天津“最有钱的地界”,以前挺繁华的,紧挨着拱北街(古文化街北段)和大胡同。1901年城墙拆除后,老城区也立即繁荣起来:官银号、正兴德、菜市、北海楼商场、天津影院、大观茶园和其他边界曾经是天津人熟悉的商业和娱乐场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五和百货商场,连同世界购物中心、泰康购物中心、大众购物中心被称为天津四大商场,直到2000年随着旧城改造才拆除,前后存在了60多年,成为一代代天津人难忘的记忆。

图片偏左的树后面应该是老五和商场

左边没照进来的应该是老东北角长途汽车站

五河商场原址原为交通鲜货店.生鲜店倒闭后,被邻近的同升河鞋帽店关闭。5家同升河鞋帽总公司及分公司出资5万元设立“五和线店”,于1938年9月1日开业。这是五河商场的前身。

最早的五河线店营业面积只有70平方米,但却有40多名员工,主要经营大众化妆品和针棉产品。因为五河商场位于天津卫最繁华的商业区,紧邻娘娘庙,生意非常红火。

从早年的老城厢平面图可以看出,老城厢的四个水坑,顶部两个小,底部两个大,这是因为天津整个地形都是北高南低.

1939年,五河百货开业后的第二年,天津遭受了严重的水灾,天津大部分地区都被水浸泡了。东北角地势较高,租界和河北的人都去马东路和马贝路买日用品,五河百货整天车水马龙,赚了不少钱,在天津百货零售贸易中确立了地位。

日据时期的东北角五和商场一带

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封锁了英法租界,使得周边地区的人买东西更加困难,他们都来到了五河,生意更加红火。加上商品价格低廉,

独家商品多、以及赠送印制“五和”字号的赠品等等手段,五和在天津一度尽人皆知,已然成为了天津的地标建筑。




1945年的东北角




解放后,五和地处的东北角又有了长途汽车站,郊县的农民、外地人即便第一次到市里来,也要转转五和。




五十年代的东北角




五十年代中期公私合营以后,商业局决定扩大五和百货的营业规模,把五和同侧的四远香、同陞和鞋帽、乐仁堂和凯记玻璃店撤销,打通扩建成新的五和百货商场,占据了整个南翼三层楼的全部。除了以前经营的日用百货外、针织品外,又增加了服装鞋帽、文化用品、棉布、电子产品等等。此后五和百货跻身于天津大中型零售商店的行列。




四远香,意为“四远飘香”。


光绪九年(1883年)原址在毛贾伙巷,后搬到东北角,


公私合营后与五和商场合并。1982年恢复并且搬到黄河道红旗路交口。


1992年改组四远香公司。




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五和商场又增加了家用电器、金银首饰、照相器材等商品。




五和商场的一楼以经营百货、电料、针棉织品为主,二楼以经营成衣布匹为主,三楼以经营音响电器为主。七八十年代,即便是工作日五和也是顾客云集,到了节假日更是挤得水泄不通。






五和商场的火爆除了与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关,也和他的经营方式和理念有很大关系。我在和网友@白音花聊起五和商场时,他曾说起过一件往事。




白先生1964年生人,从他4、5岁记事起就知道有个五和,小时候一过年了,父母就带着他去劝业场、中原、五和这些商场溜溜,看看新衣服嘛的。




他关于五和最深的记忆,就是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那会蛤蟆镜、喇叭裤、西装都已经开始兴起来了,但是老百姓还不太习惯穿正式西装,有的人下身穿个喇叭裤,上身穿个休闲西服就出门了,这种打扮放今天绝对够另类。






他本打算买件西服,先去了滨江道,那会滨江道都是摆摊的,都是从南方倒腾过来的服装,那东西不行,又去中原、劝业场看了看,找了半天也没有合心思的,结果沿着和平路往东马路五和溜达。




东南角一带




那时候和平路、东马路比今天热闹多了,人挤人、人挨人,马路也宽,两侧也有便道,就这么一路走到五和,一进商场就看见件西装,黄色条绒的,没多废话就买下来了,穿了一年多,他就去当兵了。复员回来又穿了好几年。就这件西服,可着劝业场百货大楼找都没有,唯独五和有。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五和商品的齐全




老城博物馆的沙盘


右下为曾经的东北角五和商场


来源@博陵




那时候劝业场、中原、百货大楼的东西也多,但是相对五和来讲最大的区别就是对潮流的追求不紧,整体的风格偏老,而五和是老少咸宜。再有就是商品的密集程度相差悬殊。




百货大楼那些商场的东西都是一个柜台一款,五和里面的商品没这么细致,东西摆的特比密,天津话讲叫“倍儿糗”。感觉五和三层楼里的东西和其他商场六层楼的东西比都不算少。




80年代滨江道@天津记忆




对于五和商场,我只有一些残存的记忆,只记得大概90年代末时,东马路两侧都是商店,两侧的人行道都围有绿色的铁护栏,我哥带着我从东北角姥姥家沿着便道往东北角走,那会除了去鼓楼,就是去文化街。






对于五和我隐约记得的一件事儿,就是卖游戏机柜台的一大哥玩魂斗罗,三十个人愣没把第三关打过去,接了次面儿还是没过去,以至于后来我在电脑上玩这个游戏还能想起这个场景……




大概是这件事之后不久,五和商场就搬走了,好像是改成了个快餐店,到了2003年老城里整体拆迁时一起被拆除。






90后的人,估计除了住在老城里的对五和还有点印象,大部分都不会记得这个地方了。




但是在那个物资还不算太过丰富的年代,老天津人对五和商场都有着亲切的感情,以至于在几十年后还常有人提起,这个几代天津人难以磨灭的记忆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