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春招求职旺季
线上招聘火热进行
不法分子利用网友急于求职的心理
处心积虑挖“坑”
假借招聘名义实施诈骗
“手工活外包,工资日结”招聘广告截图
第一“坑”:“手工活外包,工资日结”骗局
案例:
在家带娃的孙女士,最近收到一条招聘信息:“简单的人工外包,弹性工作时间,货物回收后工资立即结算……”
“招聘介绍说工作不难,特别适合带孩子在家的时候。”根据要求,孙女士填写了工作信息,并联系了负责人。负责人告诉她,找工作要在微信上私聊,于是他们在微信上加了好友。
负责人说她也是宝妈,让孙女士在朋友圈查一下消息。“在半年的朋友圈里,基本都是手工产品如何配送的截图,新求职者加入并支付工资。”孙女士说:“这些信息打消了我的疑虑。”
当孙女士询问如何加入公司时,负责人建议,为防止违约,应预付一定数量的货款。“金额不能通过微信直接转账。我分别发了4个红包,共计658元。”孙女士说。
很快,孙女士收到了货物。制作完成后,当她询问作品如何退换时,发现联系断了,群内也没有消息发布。“多方接触没有结果,我和家人都意识到被骗了。”孙女士告诉记者。
套路分析:
“这次‘网络招聘’诈骗主要是利用了目前工作难找、求职者急于赚钱,以及全职在家的现状。”处理此案的民警李表示,招聘人员会给求职者分配任务,初期任务简单容易完成,但后期任务完成难度极大,招聘人员以此为由拒绝退还代理费。由于损失金额小且具有欺骗性,很多受害者往往选择承认自己运气不好。
安全贴士:
网上求职者一定要选择可信度高的专业网站。如果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遇到要求缴纳代理费、培训费、保证金等条件的招聘广告,要提高警惕,不要随意发钱。
贴吧上的虚假招聘信息。新华网发 受访者供图
第二“坑”:“安检员年薪12万元”骗局
案例:
“警察同志,我找工作的时候被骗了。请帮帮我。”近日,重庆市公安局渝北区局仙桃派出所接到群众小杜(化名)报警称,一位名叫“为未来加油”的网友自称能帮他介绍到江北机场做安检工作,待遇非常优厚。年薪11-12万,含食宿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各种工资、补贴、休假、培训、保险待遇,休息并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等。这个网友,
00元,小杜把钱打给那名网友后,对方便“失联”了。套路分析:
骗子在百度贴吧以及各种QQ求职群里不断发布招聘安检员的虚假信息,如“无学历要求、无工作经验要求、可直接上岗”“本广告长期有效”“急招100名安检员”等等,然后以中介费、服装费、培训费、考试费、体检费等各种理由,要求应聘者缴纳钱财。一旦求职者给对方汇款,马上就被拉黑。
安全贴士:
在就业压力面前,求职者要擦亮眼睛,加强自身防范意识,尽量到正规的人才中心、中介机构和政府举办的招聘会应聘,一旦发现被骗,要注意留下相关证据,并及时报警求助。

“兼职刷单”招聘截图
第三“坑”:“兼职刷单”骗局
案例:
张女士在网上看到一则兼职信息,“兼职网络刷单,足不出户,轻松赚钱”,她点击进入网址并添加了“兼职导师”的QQ号码,“兼职导师”向张女士介绍他们与阿里巴巴、京东、支付宝、微信扫码走量做单,经常与大平台合作。张女士选择了“导师”介绍的其中一单任务,扫码先垫付了50元,做完刷单任务后几分钟张女士便收到10元佣金。张女士看到来钱这么快,便立即要求继续做,短短几天时间,赚了几百元佣金。
不久后,“导师”联系张女士称现在有刷单10000元返400元活动,报酬丰厚,张女士陆续刷单10万元,但这次本金和佣金都未拿回。“导师”告诉张女士账户被冻结了,需要5万元做解封费用,为了拿回已经充进去的本金,张女士立马交了5万元,解封成功后还是未返还本金,对方又说张女士账户流水不足,需要先购买15万元的彩票,购买成功后提现又失败,此时张女士才意识到被骗。
套路分析:
骗子的常见套路是先利用网络求职平台、电商平台等发布虚假“刷单”宣传广告,吸引受害人参与。刚开始,骗子会以练习刷单业务流程为幌子,刷单成功,购物本金和佣金可以迅速返还。受害者尝到了小甜头上钩后,就需要完成连续任务,数额达到一定规模,骗子又会以各种系统故障、账户冻结等理由,诱导其向诈骗账户再度汇钱。很多受害人直到被骗子们“拉黑”后才发觉上当受骗。
安全贴士:
刷单违法,刷单赚佣金是骗子惯用的伎俩,网友一定要通过合法的方式赚钱,涉及资金交易,特别是大额资金交易时一定要防范风险。此外,有些骗子甚至能建造伪基站,发送假的银行或平台短信,内附一些病毒钓鱼链接,让消费者“踩坑”。
(来源: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