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短视频的火爆是精神文化丰富,短视频是精神匮乏辩论赛

  

  叶可菲   

  

  高中的时候有了人生第一台电脑,用的是WIN95系统,奔腾133 CPU,16M内存,2.5G硬盘。这现在看来是一个古董配置,为当时的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那是中国第一代网民开始“冲浪”的时候。没想到这个词有点“土”,现在又回来了。   

  

  因为互联网门槛高,互联网氛围相当好,你总会遇到那些机智的人。第一代网络语言慢慢诞生,如“美美”、“郭帅”、“斑竹”、“大虾”等。但是由于很多媒体还没有接触到网络,最初的网络语言已经流向了现实世界,这被推迟到了1999年左右。   

  

  2001年大三的时候,我为一家报纸写了一篇专栏,主题是历史典故、情感世界、电脑游戏中有趣的玩家,顺便聊了聊生活。因此,我被视为“互联网专家”,参与了一场报纸辩论。主题是“网络语言是一种语言污染吗?”我被指定为对手,证明了“美美”和“郭帅”是汉语的演变,相当普遍,更不用说污染了。   

  

  我的论证逻辑是,语言有自己的生命力和调节能力,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人类文明的进化本身就是一个新词诞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些文字属于创作或者没有足够的文化意义和基础,自然会逐渐被人们遗忘。   

  

  这个话题在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提出来讨论,直到今天。在我的印象中,往年争议最大的是“屌丝”、“蛋疼”、“但有蛋”等网络用语。是否低俗?   

  

  近年来,玩梗已经成为上网的必需品,各种梗层出不穷。有时候你不能理解它们,所以你必须先搜索和学习它们。像“蓝色瘦蘑菇”这样的谐音梗是入门级的。   

  

  我不反对梗,而且我总是笑。毕竟娱乐心态是珍贵的。近年来,许多网络词汇已经成为某种社会符号,可以预示其持久的生命力,如“996”。也有一些反映一定群体心态的俗语,比如“不知道,不敢问”,“世界那么大,我想看”。   

  

  再比如“对不起”这个词,这是互联网史上的杰作。至于“生活就像一张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子和餐具(悲剧)”,也是典型的网络式调侃。“我说我更喜欢李白的诗,陆游气得家里人都不能上网了。”这样的梗也很有幽默感。   

  

  我还是相信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只是心态变了。——调整不是净化,语言的调整不一定是积极的,但也可能是倒退的。尤其是当网民基数越来越大,文化水平越来越参差不齐的时候,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我有这个想法,因为现在的梗太无聊了。比如前几天的奥运会上,苏的表现震惊了世界,网友们纷纷称赞,但是赞美之词实在是太无聊了。从网上发帖到媒体,“YYDS”(永恒之神)成了标配。还有“666”和“绝绝绝子”,它们虽然不代表潮流,但只是单调的表达。   

  

  这种表达没有技术含量,也缺乏有趣的词语,但却成为了很多人的唯一选择。是否证明了我们语言能力的不足?“说话难”可以算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特征,但“无聊到说话”不应该是标准。   

  

  当然,这并不是中国互联网独有的现象。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喜欢用缩写。这与网络传播的特点有关。人们需要更快地表达出来,他们也会寻找更简单的方式。003010说速度和加速度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这一特征投射到社会交际中,其典型表现就是语言的固定性和简洁性。与此同时,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让人们越来越难以接受长时间的信息和深度阅读,这让他们“越来越懒”。   

  

  几年前,人们担心在网上打字会让人忘记单词。如今,人们关注的底线更低了。你还有正常的中文表达能力吗?   

  

  语言本身是丰富的,每个人都可以寻求独特而美好的表达。如果都穿同一个“YYDS”,那还有什么个性可言?   

  

  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觉得自己的语言越来越差。说明他们几乎不会说诗(61.9%),不会使用复杂的修辞手法(57.6%)。这种语言的匮乏最终会变成思维的匮乏。   

  

  如今,在各种新闻下,我们总能看到“我站某某”、“粉转黑”、“路转黑”、“抱紧我家某某”这样的俗语。它把互联网变成了一个纯粹反映其立场的地方。说这些话的人似乎失去了自我独立,会因为“偏袒”而对不同的观点和思维充满排斥。   

  

  所以他们看到自己不喜欢的文章,就会说“脱下来”,或者直接问“告诉我,他们收了多少钱?”至于“吃瓜”和“带节奏”这两个词,完全污染了大众的讨论。   

  

  还有“渣滓”的定义,将原本复杂的人性简单化,将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感状态固化为“渣滓”或“无渣滓”,使很多人失去了对人类情感的正常理解。   

  

  有人说,选择语言就是选择思维。很多人选择同质化的语言,放弃了思考和接受不同声音的能力。毕竟,如果一个词可以指代一切,那就意味着它不能指代任何东西。   

  

  编辑:甘。   

  

  校对: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