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铅画、葫芦丝、非洲鼓、短视频制作、戏剧表演、咖啡美学……今年4月,群众艺术馆上海市民艺术夜校(以下简称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春季班开班报名不到5分钟,46门课程1200个名额被抢购一空,一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近日,夜校迎来秋季班招生。依托各区文化场馆,本次秋季班共开设课程86门,覆盖10个区,预计招生名额2000人。虽然比春季班翻了近一倍,但还是“难求一个”,人气再次刷新纪录。
夜校作为一种利用晚上非工作时间进行再教育的教学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欢迎,随后随着高校扩招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消失在线下。在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上海市民艺术夜校为什么会诞生并产生如此火爆的效果?原因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
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的出现,呼应了中青年人对艺术教育的强烈需求。说到艺术教育,现在社会上大部分的艺术教育和培训都是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此外,它是一所为退休人员开设的老年大学。中青年人的艺术教育很少受到追捧,即使受到追捧,成本也很高。针对这种“低需求”,2016年,上海大众美术馆推出了市民艺术夜校的创新举措,将受众锁定在18至55岁的中青年群体,通过普及艺术教育的公益模式,将隐性需求转化为显性需求。四年来,参与人数达3500人,服务受众达4.2万人,其中“80后”“90后”申请者占90%,填补了中青年艺术教育的空白。
中青年人大多是上班族,包括单身青年和年轻父母。如果他们学习不清楚,就不能真正满足他们的需求。上海市民艺术夜校针对中青年群体的特点,以“实践性强、动手快、看成绩能力快”为课程设置的重要标准。比如参加非洲鼓第一阶段的12门课程后,学生至少可以演奏一首完整的乐曲;参加完期中点心班,学生可以制作12道点心课程.纵观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的课程设置,既有底蕴深厚的传统艺术体验课,也有紧跟时代的时尚文化课。丰富多彩的课程很好地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所以夜校会有季扩季热的热效应。
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的成立,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案例。从补课的迫切需要到享受艺术熏陶,新定义的夜校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变化和普通人的需求,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新思路。过去大部分基层文化场馆只在白天开放。在市民艺术夜校的带动下,文化场馆实现了高频运营,夜间变得热闹起来,成为继博物馆、美术馆之后的线上名人文化的打卡点。更多的中青年人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后,有机会找到自己的精神栖息地,获得自我提升。因此,整个城市提高了文化含量,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期待在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的启发下,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有更多的探索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