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短视频时代的碎片化现象,短视频火爆是精神文化匮乏的表现反方一辩稿

  

  近年来,知识产权在视听艺术领域备受关注。一直以来,它都有打造风向标的意思,但在2018年,风向逆转了。一些备受期待的IP剧并没有成为“爆款”,但市场表现一直冷淡。电视台播出的剧集中,大多是高质量的原创作品,如《黄土高天》 《最美的青春》 《远方的家》等。在网络直播方面,《东方华尔街》 《忽而今夏》等意外走红,也证明了观众对高质量原创作品的青睐。从追逐IP到回归原创,是2018年视听艺术发展趋势的重要转折。   

  

  这种转向是产业结构调整与视听艺术创作规律共振的结果。知识产权是一种投资价值。与过去相比,今天的观众的知识水平和审美情趣都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需求更加个性化,选择娱乐方式更加积极。IP的兴起适应了这种需求,随之而来的是视听产业市场化过程中积累的能量被迅速释放,反过来又推动了IP的野蛮生长,在行业内部搅动泡沫,制造噪音。少数人抱着押马的心态,把囤积IP当成竞争和扩张的手段,强行改变市场秩序。但是,仅仅依靠市场运作并不能真正占领行业制高点。同时,IP的集中出现,无疑增加了生产成本。从知识产权回归原创,意味着回归常识、回归理性、回归良性市场秩序。   

  

  原创是一种价值选择。表面上看,IP剧是粉丝经济驱动的,与作品的精神内涵无关。但事实上,IP剧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场运作的影响,容易变得肤浅和碎片化。时尚往往被用来掩盖精神价值的缺失,难以提供良好的价值导向。虽然IP有助于扩大影响力,但并不能提升作品本身的价值。有些IP剧已经成功了,艺术家的二次创作也不容忽视。从IP回归原创,意味着真正聚焦作品的内涵、情怀和质感,为观众提供现实观照和人文关怀。   

  

  回归原创也是一种审美选择。目前的IP剧在题材上多局限于龚都、奇幻、悬疑、言情,而在艺术上多采用标签化、模式化套路,容易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更有甚者,一些IPs缺乏原创精神,充满模仿,看似张扬个性,实则模糊个性。过去几年,IP剧从耀眼到黯然失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原创性不足。无论知识产权热离产业发展有多远,最终都会受到艺术规律的制约,或者回归到创作本身。一件作品能否屹立不倒,能否被大声呼唤,能否广泛传播,取决于一个艺术家能否编织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挖掘出人性的深度,塑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艺术形象。   

  

  回归原创仍然是一种文化选择。对IP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但其过度追求限制了受众的视野和需求,使人们误以为受众只有这样的需求,而受众更丰富、更多样的需求却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的确,IP剧可以吸引相当数量的粉丝,但由于其分层的特点,缺乏更广泛的观众认可。有些IP剧只注重流量,不注重质量,把IP变成了时尚奢侈品。一方面夸大了它的功能,另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知识产权,破坏了文化生态环境。从IP回归原创,是对文化生态环境的主动修复,有助于培育更适合艺术作品自然生长的土壤。   

  

  视听艺术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的视听艺术作品要面向全媒体,是一部跨文本写作、跨媒体传播的“全媒体剧”。“全媒体剧”的核心特征是互动性。这必然带来作品与观众关系的深度调整,这不仅需要叙事策略的优化,更需要现实精神的拓展和深化。在这种前景下,知识产权无疑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所体现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2018年流行的《如懿传》 《延禧攻略》,IP在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确使用知识产权可以有效加强作品的引导力和传播力。   

  

  IP的故事还没完,还会继续讲下去。从长远发展来看,IP降温是好事。它使人们对知识产权的评价趋于客观理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重新认识知识产权的意义,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视听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作者为《中国电视》杂志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