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抖音文本朗读怎么改声音 抖音视频字幕制作教程

  

  精彩内容,尽在“看鉴”!   

  

     

  

  5G网络普及以来,不仅是网络的速度,还有互联网江湖的变化,网络热词的更新迭代程度堪比Harmony的速度。   

  

  “盘他”“好家伙”昨天互换了,今天的词库里全是“绝绝子”,“yyds”“笑不活了”.   

  

  这些话怪诞、火得快、过时,但无论它们如何崛起、变得过时,在经久不衰的方言梗.面前,它们永远是弟弟   

  

     

  

     

  

  早在互联网诞生的时候,方言梗就已经统治了中国的笑话世界。   

  

  “改革的春风正在遍地开花,中国人民正在为成功而奋斗。”   

  

  “我叫魏淑芬,女,今年29岁,未婚~”   

  

  “群英荟萃?我看萝卜会!”   

  

  小灵通不流行的时候,春晚是方言梗.最大的输出平台,东北话、河南话、唐山话、天津话、南方口音都深深地进入了90后基因。   

  

  以前有多少人考试的时候脑子里会唱“皇家御酒,一百八十一杯”?夸张的说,当时我的血管里充满了赵本山和赵。   

  

     

  

  后来,用方言反映人物特点和性格,从春晚变成了更接地气的电视剧。   

  

  103010年都不会说普通话。当他们说话没有口音的时候,他们会一起穿越到《炊事班的故事》。只有燕妮还是陕西口音,念叨着“金额不对,金额真的不对,金额本来就不应该结婚……”。   

  

  更不用说以天津话为主的《同福客栈》,以东北话为主的《杨光的快乐生活》,1234567。   

  

     

  

  如今,方言梗普遍存在于短视频和各种网络综艺节目中。光是第一期《乡村爱情》,就能听到王建国的东北方言,诺拉的虎扑,周其毛的听。   

  

  白白.   

  

  即使是看音乐综艺节目,也能看到婕叔在唱粤语东北方言,GAI在说重庆说唱。   

  

  甚至有很多方言词汇已经成为“国家通用语”,比如河南方言中的“yue了”、河南方言中的“怼”、河南方言中的“噫~”.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方言梗能永远存在?   

  

     

  

     

  

  要在互联网的海洋中冲浪,我们每天都要主动或被动地接收大量的信息。能给人留下印象的东西容易理解,有特点。生动的河南方言对网友来说特别开胃,特别有画面感。   

  

     

  

  像“曰”。   

,据说来源于一部方言电影,对应汉字是“哕(yuě)”,就是呕吐的意思,光从发音上就很形象,感觉秽物已经涌到嘴边了,甚至都不用加后面那个“了”,一个音就表达了所有。

  

再比如“怼人”的“怼”本身是四音,但在河南方言里念第三声,意思就相当于英语里的do,用法很多,网络空间常用的就是打、骂、批评的意思。一说“怼(duǐ)”,就好像两个人已经过了互相推搡的阶段,直接开始贴面,压迫感十足。

  

  

除了河南话,可以说是“中国第二官方语言”的东北梗也随处可见,但它主要是靠“KOL”和三次元传播。

  

不管你在哪,也不管你周围朋友都来自哪,总会有几个说东北话的人,关键是这个说东北话的还不一定是东北人。

  

更神奇的是不光东北话,连二人转都普及甚广,几乎没有人能用普通话念出:“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呐~大年初一头一天儿啊啊~”

  

对此我只能说: 赵本山,这盛世如你所愿。

  

  

当然,东北话的流行跟东北朋友的努力也分不开,一个个老哥儿老妹儿分布在祖国大江南北,出厂就带着“社交牛逼症”buff,凭实力把东北话变成了北京人、山东人、河南人……各地人的母语。

  

  

(图源@人民日报)

  

唯一在明星效应上能跟东北话打擂台的就是 粤语 了。

  

90年代的港片和港台音乐直接将粤语上升成为一种情怀,给这种南方方言蒙上了一层年代滤镜,以至于别的方言梗带声音,粤语梗直接带图片。

  

  

如果说河南话靠画面感,东北话靠东北人,粤语靠时代滤镜,那么 山东话 就是靠好玩火起来的。

  

比人高的葱、比脸大的馒头、比牙硬的大煎饼,还有需要仰视的山东大汉和大嫚,从这些山东特产上就能看出这里的朴素和实在。当然,这片土地的特质也融进了山东话里,在很多场合都能制造出十足的反差萌。

  

俗话说“山东美女的颜值,一半毁于山东话”,老一辈人的女神邓丽君长相甜美,嗓音甜美,但当她说起跟母亲学的山东话,对面专业的主持人也忍不住笑出了声。

  

  

方言梗,让方言越来越能超越地域,越来越有异域感和新鲜劲儿,这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说着普通话长大是分不开的。

  

导致老一辈人有时会有一种担忧, 我们的方言以后还有人会说吗?

  

  

虽然现在方言梗已经成为网络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真正火起来的,绝大部分还是来自官话区。

  

  

汉语的方言体系分布没有统一定论,教育部2019年的《中国语言文字概况》将汉语方言分为十大方言,其中官话覆盖最广,各地方言之间有相通之处,没有那么难懂,刷短视频和综艺的时候也常常能听到,而其他方言区就没这么有话语权了。

  

这里面处境最惨的当属吴语区,有一亿人在说的吴语是一门历史悠久的汉语方言,通行于上海、浙江、江苏南部、皖东南+赣东北边界,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非官方语言。但是在前几年,

  

吴语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濒危方言。

  

  

(网传各地方言使用情况统计图表)

  

同样处境的还有 客家话和闽南语

  

,它们与普通话或者说官话的发音大相径庭,甚至十里八乡不同音,互相都听不懂。现在能说一口流利方言的都是爷爷奶奶辈的,有的父母辈虽然会说,却不会特意教给孩子,如果有“双语教学”也是普通话+英语。

  

任何一门方言背后,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土地性格,但如今很多方言的传承都出现了断层,年轻人不会说、不常说。如果慢慢让这门语言失去了环境加成,再下一辈人可能真就不会说了。

  

要将这些方言传承下去,首先要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都能“听见”“看见”,方言梗以及很多方言创作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是年轻人的灵魂分舵,大量新奇好玩的方言梗走红,每次使用这些方言词汇就等于不停地刷着存在感,让“方言好玩、好听”代替“方言土”的刻板印象。

  

前阵子,网上有几个一起打游戏的群友,用南北方言交替玩传话游戏,一段正常的文字在语音传递过程中逐渐离谱,传到最后完全听不懂,只能以“吟唱”结束。甚至每段语音的字幕都需要朗读者自己提供,因为别人真心不知道在说啥。

  

  

这段视频仅在微博一个平台就有76万播放量,在评论区,每个人都在哈哈哈,没有人觉得土,只是爆笑之余还刷新了对其他方言的认识。

  

“原来兰州话也这么难懂?”

  

“潮汕话是外语没错了。”

  

“好家伙,广西话直接扭转世界线!”

  

相信也会有年龄小的朋友觉得,原来我老家话在大家眼里这么有意思。

  

  

短视频、表情包、方言唱跳rap、老的相声小品段子再创作,都能够极大地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了解并热爱方言,让方言成为他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海派音乐人林宝用上海话演绎了多首流行歌曲,在新媒体平台上累计点击破亿;

  

B站2018年的“bilibili好乡音”活动中,仅吴语方言就收到了423个投稿视频;

  

大量的短视频博主依然在创作和上传闽南语《霹雳/金光布袋戏》的相关内容;

  

#你的方言怎么读哪吒##倒鸭子# 等热搜吸引几亿人围观,让更多人有机会传播家乡话。

  

  

人们对自己的家乡话有更多的认同和归属感,对别人的家乡话感到好奇、保持友善,乐于用家乡话创作,也乐于用网络将家乡话传播出去,我想这就是方言梗永远经典的原因。

  

参考资料:

  

吴语现状 2019年一月最新版

  

bilibili好乡音活动吴语方言投稿数量统计

  

方言梗”流行的背后有怎样的文化认同

  

方言梗”如何留住方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