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0日,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到2022年,要构建以学校为导向、以课堂为基础、以应用为驱动、创新精准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2021年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信息管理团队和培训团队集中培训会后,学校掀起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研讨学习热潮。为什么这项研究能激发教师的极大热情?教师应该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掌握什么?本研究对提高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教学信息化应用能力有何帮助?了解这些问题,可以保证学校规划设计的准确性,保证教师过程研究和教学实践的规范性,保证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保证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
一、以校为本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区别于以往学习的显著特点,对学校管理是挑战更是机遇。
过去很多研究,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1.0的研究,都是基于教师的自学,更关注教师对学习条件的反应和满意度,以及教师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上的收获,关注个人能力的提升。老师只需要专注于学习。善于学习的老师,未必能有意识或持之以恒地学以致用。可以说,学习是为了学习,而不是为了使用,学习和应用是有差距的。此外,也忽视了学校管理者的充分参与和有效指导,导致教师在同一所学校的学习和应用效果参差不齐,学校内部缺乏系统管理和整体布局,缺乏管理预见性。自然,后期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性评价无从下手。
本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2.0采用全校推广方式,以实现校长的信息应用能力和学校培训团队的信息指导能力为总体发展目标,足以说明2.0基于学校的鲜明特点。如何实现校本化?有三点需要思考:
一是
充分发挥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管理团队和培训团队的组织、示范、指导和评价功能。管理团队需要学会了解文件政策,了解学校目前的信息技术设施和网络环境,了解教师的发展需求,评估学校信息技术发展现状,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实践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特别是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设计信息技术发展规划,制定信息技术培训方案,从而发挥宏观定位和方向引导的作用。
二是
学校校长作为培训团队,必须全程参与,在学习中通过示范和引导,率先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评价标准,并结合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团队成员在三种学校环境中讨论建立不同维度的微能力点。微观能力点的选择,本质上反映了学校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范围。因此,在微观胜任力点的选择上不能照搬他人,而应从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需求出发。培训团队更关键的作用是指导教研组的校本研修,收集教师培训中的共性问题,聚焦问题,实施阶段性校本培训。作为培训团队,也要制定详细规范的校内评价规则,在熟悉标准的基础上评价教师的能力,注重跟踪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
基于课堂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为教师指出了学习和实践的场所,更有针对性。在学习的地方,强调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学以致用。在课堂之外,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随机学习,借助教研组实现点对点学习。在学习方式上,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讲座和评价,尤其是讲座期间的点对点评价和课后的比较评价。在课程、案例学习和集体教研中,我们力求信息化,方便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教研成效。在学习内容方面,通过四个维度展示了教师需要学习的30个微能力点。教师对微观能力点的选择和学习必须基于自身的发展需要。分析教师的学习状况,必须学会借助信息技术工具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对于教学设计,需要掌握常用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方法,进行演示或
微课程等;开展学法指导,就应掌握信息技术支持的学生道德培养,家校交流合作或者问题解决方法的创新等;进行学业评价,更要学会应用数据的可视化呈现等。教师任何一个微能力点的学习成效最终都要接受课堂应用的检验。基于课堂是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明确要求,但从培训到实践的迁移则是学校力求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据专家研究,迁移效果受学校采取的策略等多种因素制约。学校管理及培训团队要在教师从培训到实践的迁移中注入必要的反馈和指导。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校本研修,及时收集整理教师反馈的问题,并建立教师实践问题台账,借助工具实施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给学校培训团队,由培训团队结合共性问题组织各个阶段的校本培训。培训的实施实质上就是过程性的指导,反馈与指导因素的注入为教师取得从培训到实践的迁移效果提供了保障。
三、应用驱动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给予教师研修的本质要求,是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核心动力。
本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采取线上研修向课堂实践的过渡迁移新方式,表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才是研修的终极目的。学校通过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全过程跟踪调查和评估分析,以阶段性测评的方式促使教师在应用上与要求同步,实现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
应用驱动在促进教师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校本研修作为主阵地,实现信息技术应用同校本研修的有效衔接。由于常态化的校本研修缺少有效工具的任务分配、跟踪和管理,大多数采取的仍旧是线下集中分析,并且分析多是基于经验,没有实现真实数据的支撑,至于通过校本研修实现教师自我分析诊断更不可能。在日常教研中,总是将资源的获取依靠于稀有的专家指导,规定时间和地点的专家集中培训模式也不可能实现与各个学校的有效对接。
那么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校本研修到底应该怎么做?我有几点思考: 一是
学校应该为教师搭建集体研修的平台,采取基于任务的学习方式更能将教师思想汇聚在一起。比如在微能力点的学习上进行有效研讨,借助问卷星应用软件共同完成学业水平测试;共同完成PPT制作;共同应用希沃授课助手,在实践应用中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二是
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听评课的客观准确分析。可以在信息技术应用下完成点对点的对比评价,例如教研组可以将教师在课堂导入这个点上存在的共性问题设置为评价重点,通过数据分析多个成员多个学科不同类型的课堂导入,遴选出适合学情和能有效提升课堂成效的方式。这种评价不受时空限制,完全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的参与更加方便,成效更加显著。
三是
信息技术对学习成效的客观分析至关重要。通过对工具的有效应用,能够做到学情分析的数据来源是客观的,分析也更加细微,形成的报告更加具备操作性。在学习成效的测评上,可以借助工具有效完成,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教师的教学参与度更高,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无论是数据获取渠道,还是学习测评手段都更加宽泛,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质量提升帮助很大。
大家比较认可的“721法则”指出,应用能力的提升受三种因素的制约,而每种因素的制约比值不同。其中普遍认同和容易达成的正式学习因素占比为10%,普遍采用和被动接受的教练辅导因素占比为20%,极具挑战也很难坚持下去的非正式学习因素则占到了70%。从法则中很容易看出,学以致用才是提升应用能力的关键,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而本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之所以要采取应用驱动方式,也是基于这一法则的研究结果。教师必须清楚本次研修培训的关键点,不是简单的网络培训,不是单一的能力提升,而是实实在在的教学能力应用,是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之中,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目的就在于提升新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通过研修实践能够做到基于课堂的学以致用,能够做到应用驱动下的融合创新,能够优化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能够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助推下实现课堂高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达成了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目标。
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提高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核心素养,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