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请点击上面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将为您带来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年前,电动汽车行业日常目标的卫星热度在3月天津展后开始逐渐降温,在高空遇冷时没有后续驱动力的卫星终于在5月底6月初落地。据知情人士透露,为了保持去年的销量,头部企业70%以上的高层领导决定降低战略目标,这是今年的成功目标。市场方面,经销商也期待6月份的7月份,7月份的8月份,开学季即将结束,但依然不期待旺季,而是期待很多企业都要离开的消息。
#冰与火——怪2021二轮行情
最近后台有很多留言,基本都是问如何看待一个接一个跑的中小企业。
下一个跑路的是谁?怎么突然抱团跑路?还有哪些企业值得信任?行业是怎么了,做到尽头了嘛?
其实一句话就足以回答这些问题。——市场永远是对的,一切都是市场的选择。
很显然这看似绝对正确的话,把他当作答案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让我们看看今年这个行业的一些现象。
1.小牛上半年完成40万辆。根据笔者的数据,这家三年前才勉强进入行业前50的企业,今年有望冲击前十。渠道加盟,一席难求!
2.2019年底进入市场的9号,上半年完成近20万台,实现营收增长135%,经销商踊跃加盟!
3.北京的大赎回,200万元的赎回市场,造成了大量头部品牌店供不应求,部分品牌经销商一家店一天能卖30-40辆车。
4.一盔一带,经过一年的推广,一线城市的完成率接近90%!
5.行业“绯闻”“绯闻”越来越多,很多传统一线品牌受到谣言的严重影响。附属公司正在四处窥探,考虑重新选择品牌。
6.五羊-本田、杨光、东东、河洛今年都做了新车,根据可靠消息,年底会有3-5辆新车到货。
先说6个看似东拉西扯、毫不相关连,但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可以简单的先得出2个结论:
一、 热:虽然旺季不在这里,但许多人,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经销商,今年都赚了很多钱。而且还是有很多力量看好这个行业,不断跑进市场。
二、 冷
:还是有很多经销商,即使在北京大换血期间,还是没有拿到蛋糕。不仅经销商没有拿到,企业也没有拿到。这还不算太糟。很多经销商都被背后的企业拖累了。他们不仅没有得到帮助,还在黄金节点向厂商提起诉讼。而且,小企业的信任危机正在向30-50万家企业蔓延。
奇怪的现象:
有人热情高涨,盆满钵满,跑步进场,有人悲观丧气,生意萧条,黯然离场;
历年都有30-50万台销量的企业产生信任危机,反而年销量不足20万台企业势头猛,加盟趋之若鹜。
#两天冰火两重天,是横向竞争还是规模效应?
为什么今年这个波动了20多年的市场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
大家都会说,当行业达到成熟期,头部效应和品牌效应加剧,资本规模起关键作用。强者越强,竞争越激烈,市场从硬仗到肉搏战。嗯,嗯,
这么说其实确实也没错,但如果往前数5年,其实一直都是这样。怎么就今年变现得这么明显?
资本方面,电动车行业也是少有的现金流行业。已稳定运营10年,销量保持在50万台。哪个企业没有资本积累?
说起品牌推广、广告宣传、行业细数,这五年来,高铁、央视、机场、楼宇、宣传团队、代言人,仅举几个企业的例子,没有比小牛、九号烧的钱多吗?
说价格战,这个东西在行业里已经玩了十几年了,哪个行业不是又玩又扫大街?
,特价、拼夜场。说产品,电动车行业虽然同质化严重,但是每年少则1-2款,多则几十款,行业花在新品开模上的费用,都撑起了一个庞大的供应商产业链了。
所以,上面的原因,其实都对,但也不对。因为这根本解释不了今年这奇怪的市场。 那就肯定还有新的原因存在。
# 消费者意识觉醒 递上关键一剑
2018年,雅迪掌门人董经贵在讲话中说到:心中装着消费者,企业就没有风险。雅迪必须提供给消费者有幸福感的产品。雅迪从2018年的503万,在2020年底成为了行业唯一破千万的企业。
2019年,五羊电动三轮车董事长郭希龙说过:我们每次开发一款产品,我都要问自己,我们企业开发的产品对得起哪些辛苦攒钱买我们产品的消费嘛?五羊电三也是电三行业唯一做到年年销量翻倍的企业。
2021年,新日两轮事业群总裁许舒畅说到:新日的竞争对手不是友商,而是用户的实际骑乘需求。新日跳出行业限制,打开锂电全新赛道。
矛盾的市场 新的变量因素 是什么?行业头部的企业操盘手,其实都给出了一个答案—— 消费者!
以往的电动车行业,是一个典型的渠道型产业,各家企业最重视的都是, 企业与经销商的关系 ,经销商需要什么,企业就给经销商做什么产品。
小牛入局,一下出现了七八千,上万的产品,在行业大量经销商的群嘲中,小牛一步一步地走强,紧握消费者心智,走向上市,终于在2020年向二线、三线城市下探,销量持续的增长。
九号从做平衡车的阶段,就一直坚持,做消费者想要的产品,和用户玩在一起。在入行不足3年,科创板上市,2021年中报也交出了一份让投资人满意的答卷。
北京换购潮中,品牌之间的差异化表现,也是充分的体现了消费者的能量, 2021年的消费者再也不是那个任由渠道揉捏的消费者了
,他们会主动搜寻信息,去选择那些他们认可的品牌,我们先不上升到品牌忠诚度与品牌影响力的层面,就从法律法规的层面,2021北京的消费者已经能分清哪些品牌销售的产品,是能上牌,能合法上路骑行,让他们购买后有安全感的产品。
被消费者抛弃的企业不能怪他们的经销商不努力经营!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我不信。电动车的消费者哪有那么主动,他们只会跟风买产品,不可能有太多的主观意识!那么我说的现象4,可以用来作证,仅仅一年时间,一盔一带的普及,消费者除了被动的被科普,各大平台关于“骑电动车能不能带人,需不需要戴头盔?”都有上亿的搜索量,
这充分的说明,年轻的消费者群体,变了。他们开始有主观意识了,他们成为了这个市场最大的变量。
2021年的消费者有主动选择品牌的权力!
2021年的消费者有主动选择品牌的能力!
2021年的消费者手中已经握住一把左右电动车企业生死的利剑!
结语
啰啰嗦嗦说到现在,我想目前可以回答一下,经销商在后台留言说到的那些问题了。
怎么看待集体抱团跑路的企业?下一个跑路的是谁?
那些跑路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选择去 迎合渠道市场一些“特殊的经销商”
,与他们一起讨论,什么产品价格低,什么产品差价大,什么产品能容易偷奸耍滑,那就生产什么产品,能坑一个消费者是一个,当然结局就是企业能坑一个经销商算一个!都是自己的选择!
回头看看自己合作的品牌,时至今日,为了降低成本,连3C都作假的企业,离跑路也许只有一夜之隔!
什么样的品牌能合作,能长久,有未来?
那些在行业艰难时刻,做产品,做品质,做创新依旧能从消费者需求出发的企业, 不一味的向成本妥协,不一味的向公司大经销商妥协的企业
,还可能有光明的未来。那很多人又要问了,怎么知道他们是不是从消费者出发,其实大部分的经销商都已经做了行业十几年,企业是否在用心做产品,心中应该是门儿清。
例如都在说小牛的40万台销量是因为渠道下探,二三线市场起的量,为什么不说是消费者选择了他们,给了他们向二三线市场下探的基础呢?
行业做到尽头了嘛?
很明显,在没有更经济,更便捷的交通工具出现之前,电动车的刚需属性,注定了他还有更长久的未来。而现在年轻的消费者的消费意识觉醒,不再单纯的迷信大品牌,广告打得多的品牌,代言人选得好的品牌!
笔者坚信: 电动车行业百花齐放的日子很快就要来了,光靠小牛与九号是吃不完个性化市场的!经销商擦亮眼睛选择好品牌,继续做下去就是了。
写在最后: 抱团退场潮,其实说到底不是激烈的行业竞争把他们挤了出去。是
企业先选择了站在他的客户(经销商)那边,去迎合渠道市场生产产品,并没有真正迎合市场(消费者)。
没有站在消费者那一边!既然企业主动选择远离消费者,那么最终被消费者抛弃也是理所应当!
可能这些离场的企业,到了离场的时候,都没有想明白,为什么消费者抛弃企业后,那些和企业如胶似漆的经销商也选择了离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