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人脑认知活动的动态过程。概括性和间接性是思维的基本特征。共性是指思维具有类比事物的特点;间接性是指思维不是感性的,而是纯粹理性的,不会直接作用于感官,基于认知和经验来认知事物。它只是感官思维的中间媒介。
3岁以前,孩子只有直观的动作思维。也就是说,思维的产生离不开身体的运动,没有身体的运动就没有思维的产生。所以,在三岁之前的阶段,父母要想在思维上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就需要让他们或者陪着他们尽情玩耍,让他们的四肢不受限制地做出各种动作。让这个年龄的孩子安静地呆着是一个荒谬的想法。在各种运动中,不仅身体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思维也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从3岁到7岁,大脑的发育逐渐使孩子具备具象思维的能力。也就是你需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进行思维活动。因此,在这个阶段,他们需要接触各种真正的新事物,前提是没有危险。当他们通过感官与各种事物交流时,他们的思想就会在大脑中不断产生和流动。通过感官建立起来的经验和认知,会为以后的思维活动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有时候他们会突然独处,所以这个时候不要打扰他们。他们是在用自己现有的思维构建自己的内在人格,或者是用现有的思维进行想象,这对他们未来的身心发展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阿德勒的观点来看,一个人对世界的概念,在五岁时就已经确定和固定了。也就是说,他认为一个人五岁的时候,基本的世界观就已经形成了。在这个阶段,对于孩子的思维训练,需要遵循他们成长的发展规律。无论用什么方法促进他们大脑的思维活动,都必须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如果是智力训练,最好和自己熟悉感兴趣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比如自己喜欢的玩具,熟悉的动物,或者卡通人物。在教学中,需要应用大量的具象事物作为教学工具,使之与书本上的知识相联系,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是,七岁之前的孩子还没有完全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因此,数学的教学将是极其困难的,因为数学是一种典型的纯抽象思维,需要大量的推理。在自然界中,不可能抓取一个纯粹的“数字”并付诸现实。“数”只能在人脑中运行。
七岁之前开始教数学是不合适的。但现实中,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小学一年级开设数学,需要逻辑推理的内容很多,给老师和家长带来很大的教学困难,也给孩子带来很多困扰。无奈之下,如何帮助孩子完成现阶段的数学学习?教育者需要花费大量的耐心,才能最大限度地用具体的方式表达数字之间的推理关系。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用具体的东西代替数字和各种抽象的符号。在通过语言教授数学知识时,需要将数字与儿童熟悉的各种图像和场景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以帮助他们理解和学习数学。各种实用的教具、玩具和游戏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木棍、木块等。这个阶段的数学教学确实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者极大的耐心和对孩子足够的宽容。然而,从根本上来说,教育管理者仍然有必要思考这个问题,并在制定教学政策时给予帮助。我感觉数学这门学科的全民整体素质不会因为延迟一两年学习而下降,也不会因为过早学习而提高数学整体素质。
数学对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如何将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来对待,需要教育者和学生对它有一个准确清晰的认识。那么数学到底是什么呢?数学的核心是思维方式和方法。数学教学实际上是对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的训练。数学不是算术,算术是计算的技术应用。只属于数学的计算部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在数学中,最典型的思维方法分为三步:1。确认概念。2.给他们分类。3.进行推理和论证。这其实是亚里士多德在论述逻辑时的“三段论”。他认为逻辑的功能是讨论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分析思维的形式和内容以及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国现代数学教学起源于西方,西方数学显然继承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获取知识方法的论述。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但很多人发现除了简单的计算部分,其余部分在现实生活中似乎没有太大的实际用途。尤其是中学以后,很大一部分数学知识用在了成人的工作和生活中,大部分人很少再用到。其实数学是思维方式和方法的训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具体事物进行确认、分类、推理和论证的思维方式就是数学的思维方式。如何在现实中对个人事务进行评价、思考、推理等心理过程和结论,是个人数学教育的结果。这是经过数学教育后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只是很多人用了数学思维之后就不知道了。所以数学很重要,它甚至影响着个体成年后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个人三观中,有很多内容是自己推断出来的,这就是数学的意义。一个有更多数学思维的人,会有更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运用语言、图形、表格、符号、实物、图像等各种表达方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的形式也可以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对于数学学习来说,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是细微而有限的,最大的区别是各有各的优势。有一种偏见,认为高三阶段男生数学明显优于女生。根据数学
教育专业教授乔-博勒对于美国和英国的中学生进行了多年的纵向调研所得出的结论,实际情况是男生和女生在数学的学习能力上是一样的。区别在于男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以是间断的或片段的,而女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则是连续的。她们需要在学习时,能将前一部分和后一部分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需要深刻理解和认识其内在关联,否则就不容易继续下去,而产生学习上的困难。男生则可以接受间断式的教学方式,他们可以暂时不需要知道问题的内在关联,而当知识的传授以一个板块接着一个板块的方式进行时,男生可以把每个板块都单独理解的很好,并且能够在最终把这些板块串联起来。而女生对于这样的数学教学方式,就会很不适应,使她们在无形中失去了深刻探究问题的机会和兴趣,这也正是导致女孩子无法在数学方面取得更高成就的原因所在。这就是在数学的学习上男生优于女生的真相。希望数学的教学专家和教材的编订者可以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到女学生在数学上的学习。
孩子到了七岁以后,才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也初步具备了同成年人一样的全思维能力。但因为他们在知识和理论上的积累非常有限,所以他们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经验和感受。此时的教育还是要与他们的生活实际有紧密的联系,才能有良好的教育收获和效果。当孩子在使用抽象思维解决具体问题时,要尽量避免成年人刻意的干预和打扰。要鼓励他们敢想、敢问、敢说。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因为孩子们所提出的想法和问题幼稚,而有任何的讥笑和不屑,也不能将成年人的思维,强加给他们。教育者需要认真的聆听他们的想法,努力的理解他们在思维上的内在逻辑,跟随他们思维不断地向他们提出引导式的问题,帮助他们在原有思维的基础上不断地继续发散和驰骋他们的思维。不要轻视孩子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要鼓励他们敢于把内心的问题表达出来,相较于回答问题,能提出新颖的问题,需要更强的思维能力。也不能只是给孩子一个敷衍草率的答案,而是最好能帮助他们运用连续性的思考,以及各种工具使他们最终能自己找到答案,这个答案可能在字典中、书本中或者是现实生活中,这就是对孩子最有益的思维拓展。
要理性的看待孩子们之间的争论或者争执,其实这对于他们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不管这种争论的起始点是什么,结果如何?这些都不是重要的,而最重要的是从争论的起点开始到最后得出结论或结果,在他们的意识中,都会发生思维的不断流动,而这整个思维过程是对他们在思维方面最好的锻炼和促进。智力训练简单一点的看,不就是对思维的训练吗?孩子们之间的争论,对于他们每一个人都会是一种极宝贵的经验,同时,这也是一种社会化教育。孩子们在一起玩耍、合作、竞争,这就是一种最简单的社会雏形模式,这有助于他们能在将来更好地了解和融入社会。在他们彼此间进行合作与竞争性的争论中,也蕴涵着创造力的内在动机。有一个成语叫“急中生智”大脑在应激状态下,会自动增加和增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进而迸发出灵感。而灵感也是思维得到突破和激发创造力产生的源泉。创造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执行力。在整个过程中,最忌讳的是有成年人的介入,成年人会用自己已被固化的习惯性思维,去引导甚至主宰孩子的思维。于是,不论其结果如何,孩子的一整套思维过程,都变成了不过是受成年人影响的或是强加的,已经被僵化了的思维,那不是属于孩子自己的思维过程。成年人是无法思议,也无法进入到他们的思维里去的。在过程中,孩子的思维所放射出来的点要比成年人丰富得多,成年人根本无法知道他们是如何在运行思维的。诗意一点的讲:“那里有无穷的智慧和无限的生命力”。成年人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维护好这种秩序,避免过激言行的产生。如果可能,尽量延长这种互相争执或合作的时间。在这种小群体的合作或争执中,有可能是1:1,也有可能是1:2,或者是2:2等各种情况。他们彼此间存在持相同观点之间的合作,也有持不同观点之间的争执,无需关注开始和结果,重要的是过程,请成年人保护好这个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