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航七村特约记者孟星宇摄
融媒体记者特约记者孟星宇通讯员
从卖篮子到国际袜子之都,从路边摊到华丽的袜子市场,从集约型传统产业到如今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袜子改变了大唐和杭金七村。可以说,金航七村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是大唐袜业发展的缩影。
金航七村是由古嘉、张淮、青陈坊、横扇堂、下石头、平果、洋坊等七个围绕原金航线的村落组成。三环路经过村庄,百里无邪河就在附近。金航七号村是一个专业的袜业村,注册人口3000多人,外来建设者7000多人,大部分从事袜业相关工作。村里有近千家袜子相关企业。
发芽的金线旁卖袜子的篮子
杭金金线始建于1956年,自北向南贯穿诸暨。是连接杭州和金华极为重要的主干道,也是全省交通流量最大的高速公路之一。杭州金线在诸暨全长55.189公里,连接杭州萧山和义乌金华。1962年,金航线大唐段建成,公路穿越百里无邪河进村,进入张淮,再从平果出来,是一条1.7公里长的碎石路。
在20世纪50年代,金航的七个村庄仍然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村民主要以务农为生。改革开放后,杭金金线上的交通日益增多,沿途变得热闹起来。还有很多餐馆和汽车修理店。
到了70年代末,大唐的袜业逐渐萌芽,草塔袜厂、中佳袜厂、大宋袜厂、成山袜厂相继成立。1978年,第一家村级袜厂在金航线附近的张淮村成立,张任厂长。袜厂的成立对村里来说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打破了村民世代务农的生活轨迹。手摇袜机在金航7个村发展迅速,袜业成为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张回忆说,当时袜子厂有17名员工,规定每人每天至少生产28双尼龙袜。工厂集体以每双7分钱8分钱的价格卖给钟家村等收袜子的人,每天都供不应求。当时义乌人直接带走的每双尼龙袜都可以卖到1元5毛钱左右,一个劳动者在大队工作一天只有几毛钱。
看着袜子销售的红火,大唐的见义勇为农民从外地买来手摇袜机,在家里偷偷做袜子。当时张淮村有人从萧山买袜机,古家村有人从浦江买袜机翻新。有袜机的家庭白天在大队做“社会主义”,晚上在自己家里做袜子,悄悄做“资本主义”。
为了卖袜子,农村妇女提着装满尼龙袜的篮子,静静地蹲在金航线的交通枢纽。每当有长途汽车经过时,他们就从周围的庄稼和桑园里钻出来,跑到汽车门窗边去卖。汽车一离开,就散开藏了起来。如果被执法人员抓住,袜子将被没收。为了躲避检查,这些妇女藏在张淮桥头的大麻地里。半夜12点后,他们拿着手电筒等着义乌人回家交易。
凭借上连杭州、下连义乌的交通便利优势,杭金线两侧越来越多的村民购买了手摇袜机,进入了“每家每户都有织机,每村都有袜机,男人不稀罕,女人更光荣”的时代。古佳、张淮、青陈坊、横畈塘等村袜生产基地相继形成。党的改革开放和富民政策的颁布,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创业热情。金航七村一半以上的农民已经成家立业
p>聚变 顺应时代奋勇追击
“我那时去别人家参观,503A袜机一天能做200多双袜!”顾家村的一位村民说。20世纪80年代,大唐袜业发展迅速,落后的手摇袜机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产业革命的号角吹响了。1984年,南山村(现属暨阳街道)村民顾水绿在诸暨率先购入电动袜机。一传十,十传百,杭金七村的村民也开始跃跃欲试地想买503A半自动袜机。随着电动袜机的风靡,杭金七村的袜业发展迈入了新的台阶。
随着袜子产量的大幅度提升,路边设摊的原料交易已不能适应袜业扩张的需求。1991年初,占地23520平方米的大唐轻纺市场竣工,一个拥有397个原料摊位、1515个成品摊位的专业市场现身大唐,这是第一代袜子市场。同年,老张淮桥旁边的大唐菜市场也启用了。杭金七村的袜业如火如荼发展起来,村民的工作也开始多元化,有从事做袜、摆摊、搞运输、卖菜等工作的。
看到电脑袜机巨大的市场需求,大唐一些民间工匠潜心研究世界先进袜机。丰足电脑袜机厂小电脑袜机和全电脑袜机,同国外知名企业制造的电脑袜机相比,性能差不多,价格最低的只要国外的十分之一。物美价廉的先进设备走进大唐众多织袜家庭和企业,促进了袜业的发展。
1997年,杭金七村村民顾伯生还在售卖韩国袜机,但是合作供应零配件的那家韩国工厂突然倒闭。缺少零配件怎么办?顾伯生只好自己造配件。他发现,做零配件并不难,继而激发了自己改良和生产袜机的想法。
顾伯生走访了各国织袜企业,收购旧袜机和二手袜机。找资料,啃书本,经过多年千百次的试验,他的改装技术日臻成熟,经他改造升级后的电脑袜机,效率与进口袜机同等,而价格只要十五分之一。不仅如此,顾伯生还研发生产出新型全电脑织袜机,单价只需2万多元,但性能与10多万元的进口设备不相上下。这让大唐的袜机市场在全国乃至全球袜业竞争中,以低成本扩张的优势迅速崛起。
为满足袜业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1999年,第二代袜业市场开业,就设在合溪口,离杭金七村约1公里的地方。2002年,投资2.1亿元的大唐轻纺袜业城靓丽登场,袜业城集袜子、袜机、原料、物流于一体,年成交额很快突破100亿元。2011年,第四代袜业市场——大唐袜业城建成,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设立1268个摊位,是全国最大的袜子交易专业市场。
大唐袜业市场的四次蜕变,和杭金七村的袜业发展一直相辅相成。杭金七村村民以大唐袜业市场为中心,开展原材料生产、定型、包装、运输、销售等各种相关业务,壮大了大唐袜业产业链。
蝶变 突破瓶颈高质发展
“大唐袜机响,天下一双袜”,大唐袜业快速成长,吸引大量人口流入,在产业最繁荣期的2014年,杭金七村常住人口有近2万人。可光鲜背后却不得不面对低、小、散等粗放型经济带来的发展之困、社会管理之困。
不破不立,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2015年2月前,全市集中开展并完成六大专项整治:“三合一”企业专项整治、燃煤锅炉淘汰专项整治、流动人口管理专项整治、出租房屋管理专项整治、无证照经营行为专项整治、规范个体税收征管秩序专项整治。历经7个多月的集中整治,杭金七村原来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低小散企业被关停淘汰。
在袜业块状产业向产业集群转型提升的关键期,规模企业迅速壮大,为袜业发展带来动力。坐落于杭金七村的浙江弘耀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专业从事袜子生产的外贸型企业,是大唐袜业龙头企业之一。公司总经理顾兼宾说,弘耀袜业发展之初,就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先进技术,直接与国际市场接轨,致力于把企业做大做强,从技术改造、提高质量、扩展产量上动脑筋、下功夫,力争大幅度提高销售额。
2017年,弘耀袜业在政府指导下实行了“规模企业+小微”捆绑发展模式。弘耀袜业引进了12家小微企业,原先在溪南村的袜子加工户赵利扬、章柳燕夫妇就是其中的一家。赵利扬说,由于受厂房、宿舍、仓库等各种因素制约,自家加工厂曾经游走于“三合一”的边缘。“规模企业+小微”模式提出后,赵利扬将家里的60台袜机搬到了弘耀袜业的厂房,他也从小作坊老板“化身”为车间主任。
“进驻大企业后,吸收了规范的管理制度,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成本反而降低了。”此外,车间直接设在大企业内部,不仅订单稳定了,而且企业还有统一的宿舍、仓库,赵利扬也不再顾虑重重。几年来,弘耀袜业将该模式不断推广发展,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弘耀袜业通过共享宿舍、食堂等方式,帮助关联小微企业复工,扩大自身产能,全力以赴赶订单。
“这种捆绑发展模式最大的好处在于形成产业集聚。”大唐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小作坊能借力大企业的资源优势,大企业则可以对引进加工户的产品质量实行把关,从而实现双赢。同时加强整治力度,也有利于倒逼“低小散”企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袜业企业的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
时间回到2015年,袜艺小镇建设成功列入浙江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建设试点之一,大唐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了步伐。虽然在六大专项整治后,大唐袜业产量曾经下降,但借助袜艺小镇建设,大唐以研发升级、机器换人、电商换市、市场整治、金融创新为手段,促进袜业提档升级,构建全新的袜业“生态链”。2015年,顾伯生的海润精工成功研发全自动织翻缝检智能一体袜机,性能超过国外同类先进设备。
新材料、新装备、新零售、新平台……杭金七村与大唐袜业一起发展,涌现了浙江弘耀袜业、浙江海润精工、浙江舒工坊等规上企业,而小企业更是遍布村里的角角落落。
40多年袜业的发展,杭金七村经历了风吹雨打,是大唐袜业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大唐袜业发展的活历史。2020年,随着杭金七村“五星达标村”争创成功,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被进一步激发,杭金七村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来源:诸暨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