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过去一年,体育行业被迫按下“暂停键”,但也迎来了求新求变的转折点。业内人士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竞赛表演业、智能体育等领域大有可为,体育产业的未来值得期待。
体育消费空间广阔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刘付民表示,竞赛表演行业仍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点。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体育竞赛表演业总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2019年,我国体育竞赛表演总产出为308.5亿元。中国体育竞赛表演行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十四五”期间,中国将举办一系列国际顶级赛事。这意味着我国体育场馆等硬件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巩固。”刘付民说。
体育赛事作为体育产业链的上游,可以直接影响体育培训、体育用品等下游服务业和制造业,间接影响旅游娱乐等周边产业。业内专家表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随着人们运动热情的逐步恢复,健身热有望进一步带动消费热。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体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鲍指出,目前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总额在1.5万亿元至1.8万亿元之间。但在体育消费结构中,约75%来自于体育用品和器材的消费,而体育服务消费的占比还不够高,这意味着我国居民体育消费具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数字化转型提升档次
疫情期间,线上线下互动参与体育运动成为健身活动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尤其是直播健身、网络游戏、线上培训、线上销售等体育产业新模式发展迅速。刘付民介绍,在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体育产业集团的合作下,Tik Tok、快手三地居家健身活动和赛事累计播放量已突破40亿次。根据JD.COM去年“双11”数据,平台内瑜伽服、普拉提器材、健身哑铃的成交额分别增长了407%、368%和134%。
随着数字技术对中国体育产业推动作用的日益凸显,体育产业数字化为新业态发展指明了突破方向和实现路径的可能性。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江小涓认为,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各种智能装备制造等技术和产业的支撑下,体育数字化将沿着“数字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数字技术”两条路径快速发展,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目前,我国体育器材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大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数字化转型将加速体育制造技术和质量的升级。如果消费者可以自己下单,选择个性化的图案印在产品上;手镯、眼镜等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生产也将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江小涓说。
精心谋划挖掘潜力
记者注意到,近期公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或建议中,不少地区提出了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布局,以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比如上海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世界著名体育城市建设,充分挖掘时尚健身产业消费潜力,建设一批集运动、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体育中心;成都提出坚持健康第一,重视
“十四五”期间,国家体育总局将发挥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引领作用,推动体育消费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引导广大市民以更加便捷的方式扩大体育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