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良好的生态环境惠及每个人,但也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金源新村是一个建于1995年的老社区。2018年,金源新村开始推进绿色社区建设,从太阳能路灯到循环水,从学生志愿者的行动到居民节能意识的提高……社区发生了一个小小的变化,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加绿色。
窗外的暴风雨,站在我的窗前,看着两年前社区里种下的椰子树,Pearlly Chua看着心酸:“明天,社区估计就是一地枯枝。我能怎么办?”
天色越来越亮,风也停了。居民外出工作前,小区内路面干净。枝叶在哪里?站在社区广场上,Pearlly Chua充满了疑惑。“天还没亮,很多居民就会出来跟物业打扫卫生。这时,枯叶已经运到农村去施肥了!”物业服务公司总经理黄芷晴看起来很得意。
这是今年6号台风过去后,8月中旬的场景。Pearlly Chua居住的金源新村社区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现在的绿色社区建设真的很有成效!生活环境好,废物可以变成资源!”Pearlly Chua哀叹道。
融入节能环保理念,改变旧社区
夜幕降临,金源新村小区的太阳能路灯在储存了一天的阳光能量后亮起。“不要低估它。白天产生的电不仅足够,还可以为路灯柱上的监控摄像头全天供电。”谈到这些路灯,黄芷晴说:“今年6月,我们把小区16个路灯全部换成了太阳能LED灯,不仅比以前更亮了,而且只消耗了1/10的白炽灯和1/3的荧光灯。而且我们过去用的白炽灯,一般一个月后钨丝就会老化,需要更换。现在太阳能灯可以用三四年了!”
离楼角不远,一个直径一米、高两米的巨大水桶正忙着跑。社区环卫工人林大爷告诉记者,这是小区新增的一个废水收集利用桶——,连接着楼内各种厨房水槽的下水管道。洗菜洗碗的废水收集在桶里,经过几层过滤,最后变成干净的再生水,从桶下部的水龙头流出。“现在我们用这种水清洗和浇灌小区里的花草。整个小区有9栋楼,每栋楼楼下都有一个水桶。我们不用像以前一样去楼里接水了!”林叔叔说。
其实就在两年前,1995年建成的金源新村,还是一个典型的地形偏僻、房屋老旧、设施落后、没有物业管理的老小区。
“那时候整个小区都毁了,别说节能环保,连舒适都谈不上。”Pearlly Chua仍然记得这件事。“尤其是下雨的时候,经常会积水。台风过后,带着枝叶的雨水溢出了膝盖。”
2018年初,包括金源新村在内的7个老旧小区改造被列为漳州市政府面向民营部门的实事项目之一。政府投资2700多万元加快升级改造。其中,金源新村从——个“无、破、乱”问题入手,融入节能环保理念,让金源新村逐渐呈现出新面貌。
“一系列改造不仅提升了老社区的‘面值’,也让‘身体’更加‘年轻’。”金源新村所在的通北街道原党工委书记陈国华说,现在,社区不仅更加宜居,而且更加绿化。
网格化管理,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老小区未来如何保持“绿色改造”?
手机响的时候,金源社区党支部书记许在手机上打开了“漳州网格e通”软件
据介绍,在漳州市,“漳州网格e通”的应用已成为基层社区工作者的好帮手。以通北街道为例,街道划分为57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若干网格员,他们可以随时发现问题、反映情况,一键上报,有图有真相。
“我们网格员不用填写表格来反映问题。效率高就不说了。
也节约了不少办公用纸!”郑海燕说。机制变长效,社区管护同样关键。
据介绍,漳州市区共有160多个老旧、无物业小区,这些小区大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基础设施老化、环境脏乱。近年来,随着老旧小区的改造提升,绿色社区越来越多。
脏乱差现象会不会反弹?如何让绿色节能成为社区更多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要真正维持下去,就必须建立起长效维护管理机制。”芗城区规划办主任汪冕说。
今年5月,芗江物业应运而生,专门解决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后的管理问题。“以前东西坏了都不知道该找谁,现在有了物业就方便多了!”65岁的社区居民陈友凤说。
小手拉大手,共同营造绿色社区氛围
一大早,居民老黄匆匆打开楼道里的灯,借着灯光推出电动车就要出发。“阿姨,请您关了灯再走。”抬头一瞧,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站在一旁,红袖章红帽子。“阿姨赶着去看店,忘记关灯了,不好意思啊!”重新下车关灯,顺手拔掉已经完成充电的其他电动车的电源插头,老黄动作迅速。
在金源新村小区,这样的“小红帽”有不少。“这些孩子都是我们通北中心小学的学生,暑假里,街道和学校开展共建,小手拉大手,共同营造绿色社区氛围。”通北街道办事处主任洪旻禛说。
在通北中心小学,“保护环境、绿色生活”已经被列入了学校通识实践课程的必修章节,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学生们就以志愿者的身份投入到周边老旧小区的节能宣传活动中。“我们的学生主要来源于这些小区,这样的宣传活动既是为小区做贡献,也让‘节能环保’理念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这可比课堂上的说教效果好多了。”通北中心小学校长陈和水说。
除了和周边的小学“互动”,小区里的节能行动,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这里的居民。当集体水表变为入户水表,节水也自然而然地从“大家事”变成了“自家事”,大家的节约意识进一步提升。“其实把节能理念融入社区建设,有时候并不需要太多‘黑科技’。只要多花些心思,在点滴处多一些小巧思,不但可以实现非常好的节能效果,而且可以通过对居民的影响,实现非常好的带动效果,让更多人从身边、从点滴做起,形成更为绿色的生活方式。”洪旻禛说。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02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