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和互联网电视、视频网站的双重冲击,传统电视的影响力正在下降,剩下的日子似乎少之又少。“现在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少”已经是公认的问题。
从2012年开始,从国外电视台引进综艺节目成为“传统电视”的生命线,电视制作人更愿意将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娱乐真人秀节目中。在这个全民娱乐的大环境下,有一种节目在大众眼中已经成为了“清流”。
电视故事片可能是近年来被忽视的节目形式。这种画面精美、风格严肃或活泼、声音温柔、声音尖锐的电视节目,很快就会被电视娱乐的浪潮“淹没”。
2017年初,央视《致富经》过了16岁生日。这部电视专题片,正是定位于讲述“涉农企业家”的人生故事和创造财富的经历,自2001年开播以来,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高度评价。它不仅与大多数中国人“致富奔小康”的愿景不谋而合,还讲述了企业家的真实故事,展现了他们真实的一面。自16年前开播以来,始终保持全频道收视率前三,央视点击率在央视所有栏目中位列前十。于是,几个月前某大V在网上发布的一条关于某农业节目的微博,吸引了大量《致富经》粉丝,其中有人表达了对父母的爱,也有人表示节目是和自己一起长大的。本来很少和亲戚朋友讨论的“我热衷于看《致富经》”,在网上有那么多“朋友”。一件事坚持16年不容易,坚持的同时不断提高质量更难。
十六年来你一直坚持什么?
位于北京北三环的中国农业影视中心,一间一直亮着灯的办公室,是芝罘经纵队的大本营。申请选题、共同策划、拍摄、写作、编辑、审核、录音棚录制……一系列12个流程,涉及从720多分钟的视频素材中剪出30分钟的电视节目,需要10多人共同努力,这个流程必须在35天内完成。高效优质是一个好节目的基础。全栏目60多名工作人员,从制片人到实习导演,已经习惯了这种工作节奏。
真相是创业项目的底线。拍摄一个节目,摄制组需要走访当地的几十个人,从当地官员、学术专家、企业家的客户,到他们身边的农民。他们所说的企业家是最真实的。这些草根创业者虽然没有娱乐圈明星有魅力,但他们都有从底层拼搏的经历,也有在商海拼搏的智慧。这些充满正能量的真实故事更让人感动。
财富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
创业总是和财富联系在一起,但是成功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吗?答案可能在《致富经》。2010年以来,《致富经》栏目举办了“三农创业致富模式推广活动”(以下简称“活动”),2016年已成功举办7届。在第七场活动中,一位来自四川的女士请五位省部级领导和全体观众起立致敬,并让苏宁尚云副董事长下跪颁奖。什么样的企业家才能得到这样的认可?
这个女人的名字叫潘远香。3岁时,她因病瘫痪,不得不用双手走路。从那以后,她的人生经历无法用坎坷来形容,被歧视、被背叛、被疏远,这些足以打败一个人,成为潘远香前进的动力。她创办了一家公司,养牛,促进了几十个农民的共同发展。肉牛销售额达500万元。在十三位站在致富舞台上的企业家中,潘远香是最小但最动人的一位。
辽宁大连的另一位女企业家王晓琴于1997年创业,成功创立了著名的海参品牌。在舆论中,企业规模和生活水平是他们热衷于围绕企业家讨论的话题,但富人更关注企业家的另一面。王晓琴患了乳腺癌,被公司解雇了。他用7万元钱开始创业,治病。之后两次面对恶性肿瘤,四次躺在手术台上,但他从未放弃创业的理想。2007年,王晓琴背后的感人故事通过《致富经》栏目首次为公众所知。此后业务合作不断,从节目播出前的几十家门店发展到全国400多家门店,销售额超过7亿元。
衡量创业成功与否,与财富无关,而是坚守本心的精神。一定是流传已久的励志感人的故事。用《致富经》栏目制作人张天佑的话说:“用当代最正能量的故事讲述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故事;塑造草根平民英雄改变财富版图;传承公平起点、公平机会的社会价值观,是《财富经济学》栏目的使命。”
有钱人始终坚持“不以财论英雄”的理念,更注重企业家的精神内核。这是有钱人的初心,也是这个老式创业项目屹立16年的根本原因。正如中国农业影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赵泽坤总结的“尊法、勇创新、持之以恒、不平凡”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