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启示,亿唐网创业失败的启示

2021网络春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央视制作,微众传媒制作,成为春节期间的热门话题。晚会当晚,电视直播的关注度排名第一。各平台电视直播累计超过1.2亿,点播视频累计近9亿。

晚会以“新年开新局,这样开新局”为主题,以创新的内容和形式对传统电视文艺晚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革,为观众提供了一场传承与创新并重、口碑与市场并重的青春狂欢,为网络文学创作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在央视春晚上,华阴老调的传承人与844女子摇滚乐队一起演绎了歌曲《九九八十一》。

网络文艺的创新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是在灿烂悠久的中华历史文化土壤中长出鲜嫩的新枝

牛年央视网春晚的“创新”,在于创作团队能够以新鲜的组合在“旧”传统中发现“新”价值,在传统与现代的共振中构建新景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网络文艺作为最贴近青少年日常生活、传播力最旺盛的文化力量,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牛年央视网春晚,国乐大师方锦龙带来了一场跨次元秀《开心节拍一起嗨》,用一把具有未来感的蓝色琵琶,用流行歌曲串起了经典的《欢乐颂》。华阴老调的传承人携手尖端女子摇滚乐队,将黄土高坡上最早的摇滚与现代的摇滚完美结合,让以《西游记》为主题的歌曲《九九八十一》燃遍舞台。说唱歌手原创歌曲《烈火战马》将鼓与交响乐、戏剧与说唱相结合,唤起人们心中的保家卫国的英雄情结。传统、现代、经典、流行在同一个节目中融合碰撞,让传统文化绽放出青春的节奏和时代的光彩。

创新是网络文艺的“原始血液”,是网络文艺存在和辉煌的命脉,但网络文艺的创新不是无源之水,而是一种基于传承的创新,是在中华历史文化灿烂而悠久的土壤中长出鲜嫩的新枝。这种创新有它的位置、基础、信心和持久的生命力。比如今年河南卫视的春晚节目就成为了“破圈”传播的黑马,关键在于节目从经典中把握了新规则。特别是汉唐舞《唐宫夜宴》通过对妆容、服饰、美颜、镜头等的巧妙运用,从唐俑中“复活”了一批唐代“胖姑娘”。人物丰满、自信、妩媚、灵动,符合时代审美趣味。

这些节目能够实现网络“破壁”并获得较高的口碑,再次证明了当代文艺作品需要从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并通过不断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让观众受到文化自信的价值鼓舞和中国精神的价值鼓舞。

拥抱新技术,探索新形式,网络文艺需达成艺术与技术、内容与形式的深度融合

文艺与新技术相结合,赋予文艺新的形式,也是文艺创新的重要方法。作为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上诞生的网络文学艺术,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因此,开展网络文艺创新,不仅要在主观精神层面不断探索,更要在客观物质层面应用新技术。——技术本身已经成为网络文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新技术的运用也要时刻服务于主题和节目,而不是单纯的炫耀技巧。

牛年,央视网络春晚创造性地结合机械、灯光、大屏幕等元素,打造出全新的演唱会式舞台空间。中央冰屏LED立方体、空中可旋转LED环幕、230碎屏、270度整层屏,与灯光矩阵一起,在方形、条形圆形与碎屏背景之间,构建一个中心突出、充满现代科技的艺术空间,营造整体氛围,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视听享受。借鉴时下年轻人流行的盲盒形式,导演在舞台中央设置了一个“快乐魔盒”立方体,并将其作为象征意外和惊喜的核心视觉元素。通过不断地“开箱”,激起了观众对每一场演出的迫切期待。

独特的视觉呈现给节目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营造出赏心悦目的视听体验。视觉团队为《欧若拉》歌手张韶涵打造了一个仙境般的冰岛极光背景,并伴随着穿透性的歌声,唤醒了人们对青春的美好回忆。节目还运用了最新的全息投影、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裸眼3D舞台效果,为观众带来新奇的视觉体验。

牛年央视网春晚以“开启新搭档”的理念,让每一位嘉宾表演者都成为晚会的主持人。嘉宾们通过幽默的表达方式或互动的方式将节目串联起来,再搭配上后期传递价值观的美言,从而对晚会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整个晚会更符合互联网时代人们追求创新、变革、速度的心理诉求。

求,带来整体轻松愉悦、各环节环环相扣、信息量紧凑密集的观感。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晚会真正成为一场青春的派对,达成了与互联网逻辑的契合,实现与网络春晚定位、风格的深度融合。


网络文艺要打破不同圈层文化之间的壁垒,就要内蕴崇高的时代精神、开阔的文化格局和鲜活的现实观照


创新不是一味寻求标新立异。牛年央视网络春晚的“开新”,最为关键的在于创作团队能够坚守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让引人入胜的作品传递出青年对家国、亲人的挚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唤起不同年龄层受众的共鸣。


虽然网络文化具有明显的圈层文化特点,但网络文艺不是小众文化的代名词,更不应是局限于某个圈层的狂欢。新媒体时代网络文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打破不同圈层文化之间的壁垒,以崇高的时代精神、开阔的文化格局和鲜活的现实观照,发挥文艺作品引领社会价值的重要作用。


牛年央视网络春晚敏感地捕捉到青年群体的潮流热点,以时代精神嫁接青年喜闻乐见的元素,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受众。青春偶像在大气磅礴的交响乐曲中,用一曲《山河无恙在我胸》致敬抗疫英雄;说唱节目《我的家乡最闪耀》,传递浓浓家乡情和拳拳赤子心;零零后女孩儿段奥娟与童声合唱团带来《陪我长大》,不懂事的“小棉袄”也要立志成为守护家人的“防弹衣”。爱祖国、爱家乡、爱家人,晚会以春风化雨的美育熏陶呼唤着青年要有超越小我的大爱。


不满足于呈现仅能够博得一时注意力的流行内容,而是在年轻人的真实生活中寻找题材和灵感,牛年央视网络春晚赋予节目以现实主义精神的审美观照。晚会聚焦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和心愿梦想,让观者能够从反映年轻人生活状态的治愈性歌曲中找到温暖共鸣。比如由外卖小哥演唱的《无名之辈》歌颂平凡而努力的人也是自己的英雄。晚会还用充满年轻人执着追梦精神的《不服》,传递青春勇气的《用尽我的一切奔向你》等歌曲,彰显光芒四射的青春力量,诠释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


青春并不只属于年轻人,更可以是一种青春向上的态度。导演组深度开掘“青春”的内涵——青春当奋斗,奋斗的人正青春——邀请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演绎串烧歌曲《同一个少年》。当平均年龄74.5岁的老人们纷纷挽起袖子,唱起青春的赞歌《少年》时,满屏热血沸腾。“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这些在各自领域耕耘一生,如今年逾古稀的“高龄少年”们,用自己的青春践行着“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誓言,其炙热的生命力量和不老的青春情怀令人热泪盈眶,成为整场晚会播出后网络互动破圈度最高的节目。


牛年央视网络春晚的“出圈”再次证明,创新才是网络文艺的生命力。它在精准定位网络青年受众的基础上,用丰沛的原创力沟通了不同代际的受众,提升了主流价值的向心力和感染力,为助推网络文艺的高品质发展做了良好示范。


文/王韵(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传媒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